数字技术在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与挑战探讨
朱祖勇
义乌市黄杨梅小学 3220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差异显著,传统 “一刀切” 模式难以兼顾个体需求。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数字技术的融入,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可能。从动画演示抽象概念到智能系统定制学习路径,数字工具正改变数学学习形态。然而,如何让技术与教材深度契合,真正服务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规避应用中的潜在问题,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这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数字技术在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路径
数字技术与北师大版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为个性化学习搭建了情境化平台。依托 AR 技术将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图形与几何”等模块转化为三维互动场景,学生可通过拖拽虚拟物体理解抽象概念,借助触控操作观察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拼接过程,增强空间感知能力。互动课件则依据教材知识点分层设计闯关任务,针对“数的运算”中不同难度的计算问题,设置阶梯式练习模块,学生需完成基础运算才能解锁复合应用题,实现学习内容与认知水平的精准匹配。智能学习系统通过数据追踪实现个性化路径推送。系统内置北师大版教材的知识图谱,在学生完成课前测评后,自动定位知识薄弱点,生成专属学习路径。对于分数计算掌握不足的学生,系统优先推送教材中 “分数的初步认识” 相关微课与针对性练习,同时关联 “生活中的分数” 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虚拟购物场景中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后台查看学生的答题轨迹与错误类型,结合教材重难点调整课堂指导策略,使集体教学与个体需求形成互补。
在线协作平台将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板块转化为多人互动任务,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难度的探究主题,在“确定位置”单元中,小组通过共享虚拟地图完成坐标定位挑战,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制定方案,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坐标标注,系统实时记录不同角色的贡献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二、数字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现实挑战
数字技术与北师大版教材的适配性不足,制约个性化学习的深度实施。部分数字工具虽功能丰富,但内容设计与教材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虚拟实验场景与教材强调的生活化数据收集要求脱节,导致技术应用沦为形式。互动课件的分层逻辑未能完全匹配教材的螺旋式编排体系,在“小数的认识”等进阶内容中,难以精准衔接不同学段的知识梯度,使学习路径推送出现断层,影响个性化进阶效果。
学生数字素养的差异性形成技术应用的隐性壁垒。部分学生因家庭数字设备配备不足或缺乏操作指导,在使用 AR 互动、在线协作等工具时存在障碍,无法有效参与个性化学习活动。而数字素养较高的学生易陷入技术依赖。技术使用与教学本质的平衡难题凸显。智能学习系统的数据分析虽能定位知识薄弱点,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解读存在局限,如在 “图形的运动” 单元中,系统仅能识别操作结果的正误,无法判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真实水平,可能导致个性化指导偏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数字工具的自动批改功能,忽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深度点评,使个性化反馈停留在表层,削弱了北师大版教材注重的 “过程性评价” 价值。此外,长时间的屏幕操作易分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与数学学习所需的专注度形成矛盾,影响个性化学
习的实效。
三、优化数字技术在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中应用的策略
构建与北师大版教材适配的数字资源体系是提升应用实效的基础。围绕教材 “情境 + 问题” 的编排逻辑,开发模块化数字资源包,将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等领域的知识点转化为可交互的学习组件。以在 “百分数的应用” 单元为例,设计与教材案例同源的虚拟商场场景,学生通过调整折扣比例、计算优惠金额等操作深化概念理解,资源包内同步嵌入教材习题的数字化变式练习,实现技术工具与教材内容的无缝衔接。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依据教材修订方向与学生反馈,定期优化 AR 课件、互动游戏等资源的呈现形式,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教材核心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教师技术应用能力需协同推进。针对家庭数字设备差异,学校可建立共享设备池,配套开展 “数字工具操作坊”,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实践任务,指导学生规范使用在线绘图工具、虚拟测量仪等设备,培养自主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实施分层培训,重点提升其基于数字平台分析学习数据的能力,精准识别学生的共性困惑,进而设计针对性的线下辅导方案,使技术分析与教师经验形成互补。
平衡技术应用与教学本质需建立科学的融合机制。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数字工具的辅助定位,例如在 “图形的运动” 单元,先用 AR 动画演示旋转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引导学生脱离屏幕动手操作学具,通过 “虚拟感知 — 实物验证 — 思维内化” 的流程,避免技术对抽象思维培养的替代。优化智能系统的反馈功能,不仅标注 “鸡兔同笼” 等问题的解答正误,更通过追问 “你是用列表法还是假设法” 等方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教师结合系统记录的解题轨迹进行深度点评,强化北师大版教材重视的 “过程性评价”。建立家校协同的技术应用生态能进一步拓展个性化学习的维度。通过家长端平台推送与教材同步的家庭数字任务,以“这月我当家”单元为例,引导家长协助孩子运用在线表格工具完成数据整理,将北师大版教材的生活化理念延伸至家庭场景。学校定期举办 “数字学习开放日”,展示学生运用技术完成的“数学日记”“探究报告” 等成果,促进家校对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的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数字技术为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注入活力,尤其与北师大版教材结合时,能更好满足学生多样需求。但技术与教材融合不足、学生数字素养差异等挑战不容忽视。通过优化资源开发、加强素养培养、平衡技术与教学等策略,可推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个性化成长,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与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华 . 数字资源与小学数学教材融合的实践探索 [J]. 教育技术研究,2023,15(03):56-60.
[2] 李明 . 提升小学生数字素养的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2024,31(05):87-93.
[3] 张悦 . 家校协同推进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的路径探讨 [J]. 教育科学论坛,2025,(0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