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绘画形式语言研究
蔡汶伯
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
摘要:透纳作为18世纪英国风景画的天才画家,他晚年的艺术创作及其绘画理念均超过了当时西方绘画界的认知,以至于透纳的绘画在很多年之后的20世纪才开始被人挖掘出其真正的价值。文章从透纳生活的背景、透纳画家生涯中的历史环境,以及透纳绘画生涯里能够表现出其观念转变的绘画作品中,探寻透纳绘画形式语言发展历程,并以此为中心尝试研究一个大师级画家的形成需要的一些元素。文章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来论证文章观点。
中文关键词:透纳;绘画形式语言;历史语境;美学表达;抽象化转型
英文关键词:Turner; Painting Formal Language; Historical Context; Aesthetic Expression;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本文是笔者在研究过透纳画作以及深入了解透纳相关文献分析后所写,透纳中晚期作品的讨论在近几年的学界是十分热门的,学界目前有深入研究英国风景画题材对透纳创作的影响的,有深入对透纳创作进行深刻研究的。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画方面知识,以及时代背景来讨论透纳绘画创作转变的原因及其价值。
118-19世纪英国艺术生态与透纳的早期训练
18-19世纪是英国国力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1775年出生的透纳,他经历了英国国力强盛,再到工业革命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时期,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透纳的画作,无时无刻都在表现出了对他所经历事件的思考。透纳早期经历地质风景绘画盛行的影响,以至于他年幼时就对建筑以及风景有着很多的描绘,积累了大量的写实经验以及高超的水彩绘画技巧,为他未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式语言的阶段性演变
在透纳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时,他受到了学院派绘画制度的制约,即风景画家要以洛兰这样的古典主义画家为榜样,表现出唯美的田园风光,但是透纳不仅仅学习研究了洛兰的光线绘画技巧,并且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形式,他的绘画中开始出现躁动不安的场景。描绘灾难性的天气以及用色彩和光线来表达画家的情绪,成为了透纳绘画新的主题。
2.1学院规约下的技术突破
透纳在1804年发表作品时广受批评,罗斯金就曾抱怨透纳总是逃不出对古代大师们的模仿痕迹,透纳在他19世纪早期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很多古代大师的绘画特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透纳在此时就是一味的模仿古代大师的画作,相较于模仿透纳对古代大师画中所带来的田园氛围有着本质的区别,透纳更希望从古典绘画中找寻出符合自己创作理念的绘画形式。
从克劳德·洛兰的《希巴皇后朝觐所罗门王上船的海港》中可以看出,洛兰不仅展现了卓越的造型能力,同时在光线表现上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画面中,光线照射云层时,云层边缘透光的质感被细腻地呈现出来,而光线在天空中由暖黄色向天蓝色的渐变,则进一步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精湛的表现技巧。这种对光线的精准捕捉与艺术化处理,使得整个海港场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此外,光线在海面上的折射效果,以及通过多样化的线条表现所呈现出的海水微微波动的质感,共同营造出一幅富有田园诗意的画面。这种艺术风格在当时的英国备受推崇。
2.2绘画语言的进一步革新
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透纳除了进行对洛兰的模仿性创作以及接受定制稿件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海浪题材的探索与表现。透纳的创作方式极具激情且不拘一格,他在油画风景创作中,为了更真实地表现物体的质感,常常尝试使用多种非常规材料。例如,他有时会直接在画布上使用唾液等非传统媒介进行创作,以追求特定的视觉效果。这种实验性的创作手法表明,透纳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技法与材料,更有效地表达画面中的自然现象与情感氛围。这种对艺术表现力的不懈追求,不仅展现了透纳对传统技法的突破,也为其日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总结
透纳作为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画家,他的一生进行了无数次的风景写生,在巨量的绘画实践中他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并通过超前的意识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绘画形式语言。这种能够将自身情感通过光和色彩等手段表现在画布上的“超自然”绘画,在透纳死后70~80年才因为风格派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才得以被世人认可。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出英国社会在那个时代是想转变的痕迹。透纳的形式语言变革本质上是视觉现代性的早期实践:其突破学院规约的抽象化探索,不仅重构了风景画的叙事维度,更通过材料实验与感知表达,为现代艺术确立了“绘画自主性”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3.
[2]冯晗.威廉·透纳的晚期风格——以《威尼斯组画》为中心[J].美术,2023,(05):122-131.DOI:10.13864/j.cnki.cn11-1311/j.007118.
[3]渠敬东.希望的谬误-论透纳[M].三联书店,2024:08.
[4]约翰-罗斯金.现代画家[M].唐亚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邹昌南.透纳灾难题材画的崇高美学特征研究[J].艺术研究,2024,(05):54-56.DOI:10.13944/j.cnki.ysyj.2024.0230.
[6]叶鸾翔.浅析透纳与康斯太勃尔风景画中自然观之差异[J].美与时代(下),2020,(09):55-57.DOI:10.16129/j.cnki.mysdx.2020.09.020。
作者简介
蔡汶伯 1999.05.23男 ,汉 江苏徐州。学生。研究生。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