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聚焦跨学科 践行新课标

作者

陈丽敏

惠州市惠州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以“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为案例,探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选题策略和活动设计原则,践行新课标。

关键词:跨学科实践、课标、核心素养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作为《2022版课标》新增学习主题,是本次课标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1]。跨学科实践不是生物学兴趣活动,也不是校本选修课,它是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属于学科课程内的必修内容,面向所有学生。它跟前六个主题一样,在课标中同样以大概念、重要概念的层级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它以前六个主题为基础,与前六个主题相互融合,既能拓展前六个主题的内容,又能强化学生对前六个主题的理解[1]。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是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教师需要掌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选题策略和活动设计原则。

一、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选题策略。

1.结合本校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在选题时应结合本校实际,关联学生的真实世界,创设真实情境。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关联跨学科实践活动和真实世界的切入点,也是激发学生跨学科实践热情的催化剂;它能让知识“落地”,发展核心素养。当笔者得知学校计划组织学生到研学基地进行“稻谷变身记”主题研学实践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写下感兴趣的真实问题,结合课标中跨学科实践“发酵食品制作”二级主题,确定以“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为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从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符合课标要求。

2. 立足生物学科,发展核心素养。

跨学科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化的“学科拼盘”[3],生物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必须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紧密结合生物学概念,跨学科应用知识,以跨学科知识统整项目,促进学科知识纵向深度联系,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了解“一粒米”“一滴酒”中的深情,收获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感悟。指导学生调查水稻历史和名人故事,了解中国水稻种植地理分布,体验农耕,实验探究种子的结构,进而绘制手抄报、手绘稻花和种子的结构示意图、绘制思维导图、制作电子小报、撰写倡议书、拍摄酿制米酒视频……此次跨学科实践活动,以生物学科为主,融合语文、历史、美术、信息技术、地理、劳动教育等多个学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专业知识及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1. 凸显学生主体,倡导团队合作。

跨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的且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项目,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团队合作。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为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沟通,讨论并优化活动方案,多引导学生寻找工具与资源,自主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实地研学、实验探究等。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在团队协作中,学生会更加了解和熟悉彼此,团队的行动也会更加顺畅,促进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顺利向前推进。

2.细化实践子课题,调整活动难度。

一个好的跨学科实践项目,就是真实问题不断呈现、展开和解决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跨学科实践的热情,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细化实践子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活动主题进行合理细化分解,形成子课题,把活动难度调整至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但又稍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具有一定挑战性,又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把班上学生分成五个实践小组,以“课内外指导+小组跨学科实践”为基本形式,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农耕劳动体验、酿制体验等探究方法,分别完成五个子课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3. 总结实践活动,提练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体验式活动,不能重实践形式而轻知识理解。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提练跨学科实践知识,理解学科概念及跨学科概念。在“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既带领学生体验农耕(插秧)、调查了解国内外水稻生产现状,也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水稻知识、掌握水稻生活史资料,掌握植物的生活史概念;既指导学生完成客家米酒的酿制,也引导学生分享、归纳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的原理。

4. 遵循工程学设计,科学跨学科实践流程。

遵循工程学设计过程的基本流程将保障学生的探究是有序的、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确定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主题后,就应明确教学目标,调用、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活动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估,如果方案欠佳,就适当调整活动方案,调整后的方案要重新进行评估,确定方案合理后,才可实施方案。活动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相互交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反馈评价[2],检验是否完成初定的教学目标,做好闭环工作,科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流程。

在“一粒米一滴酒,一分耕耘一份情”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水稻发展史及国家粮仓进行调查探究,对国家产生认同感;通过走进农田、体验农耕,领悟水稻的神奇与博大,领悟到“民以食为天”,培养节约粮食、保护耕地的责任感,同时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形成生命观念;通过各类物化成果(海报、手抄报、思维导图、视频)的制作,发展科学思维、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可见,践行新课标,聚焦跨学科实践是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成果,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途径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卞志荣;陈怡.核心素养导向的原始问题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2021:4(7-10).

[3] 黄徐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指向[J].中学生物教学,2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