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教学中项目化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吕施政
永康外国语学校 321300
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即把学生当作平等的、独立的、积极的生命体,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从而自主成长。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本文旨在探讨项目化学习中“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实施策略及评价等内容,引导学生在“非指示性”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指示者和命令者的角色,通过预设的教学目标和问题答案来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浙江江山中学的郑逸农老师提出了以“二不”“四自”为特点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理念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灵活的方式,为教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项目化学习中“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设计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单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确保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2. 情境真实性:任务应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或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 开放性: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作性: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反思性: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
(二)“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内容设计
1. 任务背景:简要介绍任务背景,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2. 任务目标:明确任务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任务内容:详细描述任务的具体内容,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和工具等。
4. 任务要求: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如时间限制、成果形式等。
5. 指导策略: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策略或建议,但不直接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6. 评价标准。制定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三)“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的实施策略
1. 创设情境: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
2.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任务。
3. 引导探究:在任务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4. 展示交流: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5. 反思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非指示性”教学任务单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情境真实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反思性等原则,明确任务目标、内容和要求,提供必要的指导策略和评价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组织展示交流和反思评价,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的学习成长。
二、示例分析
以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非指示性”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项目化学习任务单:
导语: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海陆的变迁是一个引人入胜且至关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不仅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还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发展。本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使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意识。
(一)任务名称:《海陆的变迁》项目化学习任务单(二)任务描述:可以选择以下一个任务,也可以自己确定一个任务任务一——沧海桑田话世界;任务二——实践出真知(探究大陆漂移学说);任务三——探索地球演变(合作学习板块漂移学说基本知识)
(三)任务要求:可以参考以下要求,也可自己确定要求
1. 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 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学习资源:
1. 关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视频。
2 关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如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
3. 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具体内容:供参考
1. 现象解释:
• 解释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
• 解释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的现象• 描述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的情况。
• 描述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的预测。
2. 动手实践:
•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并进行拼合,观察有什么发现。
3. 问题回答:
• 列举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和南美洲的轮廓拼合、古生物化石的分布等。
• 在全球大陆板块分布图中填上板块名称。
• 描述板块碰撞挤压边界和拉升边界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貌。
4. 模拟实验:
• 进行板块碰撞的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 分析板块碰撞形成的地貌类型。
5. 应用解释:
•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
•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判断红海是在扩张还是缩小。
• 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6. 成果展示:
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记录。
(六)评价标准:
1. 自我评价:在完成每个任务后,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评价:在合作学习中,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小组内的交流和合作。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单设计,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海陆的变迁》的相关知识,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动手实践和模拟实验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非指示性”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逸农 . 反思、反拨、反超:“非指示性”教育的现实价值——以语文学科为例 [J]. 语文建设,2023
[2] 新课程背景下的“非指示性”教学[J]. 豆丁网,2015
[3] 程路萍 . 初中地理情境式“课内翻转”教学的行动研究 [J]. 河南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