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中南地区低空经济现状与发展展望
卢强宗
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本文聚焦民航中南地区低空经济,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涵盖空域管理、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等维度。同时,探讨面临的空域资源紧张、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挑战,并提出深化空域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加速人才培养等针对性策略,旨在为中南地区低空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助力其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领航前行。
一、引言
在当代经济发展格局中,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力量,正重塑区域发展轨迹。民航中南地区,依托独特地缘、雄厚产业根基与政策东风,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入洞察其现状、精准谋划未来,对激活区域新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义非凡,也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参考。
二、民航中南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一)空域管理创新突破
中南空管局勇立潮头,秉持 “空域先行、规则配套、服务保障” 理念深耕低空经济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全球民航航线最密集、春运客流高峰的双重考验下,深圳空管站与珠海进近管制中心通力协作,为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航线演示飞行保驾护航。凭借对空域特性与飞行器性能的深度钻研,精心编制运行保障蓝图,精细调控流量,灵活切换跑道模式,开创低空飞行管理新模式,为低空经济腾飞筑牢空管根基。
(二)产业集群蓬勃兴起
eVTOL 产业强势崛起:中南地区已成 eVTOL 产业创新高地,汇聚海量前沿资源与领军企业。产业版图不断扩张,在全国占比持续攀升。企业专注多元构型研发,从倾转旋翼到多旋翼,技术迭代加速,投融资热度高涨,整机制造多点开花。部分产品在续航里程、载重能力、智能操控精准度上达国际一流,全产业链构建日臻完善,商业化运营崭露头角,为城市立体交通注入新活力。
民用无人机产业一骑绝尘:2023 年,中南地区民用无人机产业产值飙升至 885.6 亿元,占据全国 75.4% 份额,堪称产业增长极。工业无人机在应急救援、能源巡检、农林植保等领域大显身手,凭借高效作业、精准数据采集优势,为传统行业赋能增效;消费级无人机风靡市场,满足大众航拍创作、休闲娱乐需求,催生出直播航拍摄影等新兴业态,成为消费升级新引擎。
(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通用机场建设加速布局: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中南地区通用机场数量稳步增长,布局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如三亚等地,依托旅游资源与特色产业,打造 “通用机场 + 旅游”“通用机场 + 产业园区” 协同模式。通用机场为空中观光、跳伞体验等低空旅游项目提供便捷起降,丰富旅游内涵,撬动低空消费市场,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进阶升级:中南空管局自主研发的通用航空飞行计划服务系统成效斐然,截至 2024 年 2 月,吸引 769 家通航用户入驻,月均处理飞行计划超 1 万条,打通跨空管单位 “一站式” 申请办理流程。与此同时,通信、导航、监视等低空配套设施持续优化,为低空飞行安全、高效运行编织严密保障网。
三、面临挑战
(一)空域资源协调困境
尽管低空开放稳步推进,但中南地区民航航线纵横交错,低空飞行活动频繁密集,空域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运行规则各异,高度层划分复杂,临时调配难度大,严重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亟需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空域协调新机制。
(二)技术瓶颈亟待攻克
eVTOL 关键技术攻坚受阻:eVTOL 在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拓展、适航认证、复杂环境适应性等关键环节仍面临重重挑战。当前电池技术难以满足长航程需求,成为商业运营掣肘;严苛且动态变化的适航标准,拉长企业研发与认证周期,推高成本,延缓产品市场化进程。
无人机应用深化遇阻:城市低空电磁环境复杂,无人机通信易受干扰,定位精度波动,超视距监管乏力。尤其在大规模无人机物流配送场景下,空中交通拥堵风险攀升,精准降落、高效调度技术亟待升级,以保障运营流畅与安全。
(三)专业人才储备短缺
低空经济融合航空、电子、通信等多元知识,专业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飞行员、空管人员、维修技师、无人机飞手等关键岗位人才缺口大,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欠佳,人才培养速率滞后于产业扩张节奏,束缚企业创新活力与运营效率提升。
四、发展策略与建议
(一)深化空域管理革新
搭建智能化空域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中南地区低空空域综合管控平台。整合空域动态、飞行器实时数据、气象变化等信息源,实现空域智能分配、冲突实时预警、运行全程监控,提升空域利用效能与管理精度,营造有序低空飞行环境。
强化军民空域协同联动:建立军民航与地方政府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在严守国防安全底线前提下,科学规划军民低空共用空域,优化空域转换流程,联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推动军民融合向低空经济领域深度拓展,释放空域资源潜力。
(二)强化技术创新驱动
产学研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政府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联盟。聚焦 eVTOL 电池技术突破、飞控系统优化、无人机智能管控等关键难题,设立联合研发专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速产业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中南地区低空经济技术话语权。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研发场地支持等优惠。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研发团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产业整体技术进阶。
(三)加速专业人才引育
优化高校专业适配产业需求:推动中南地区高校依据低空经济产业图谱,增设 eVTOL 工程、无人机应用技术、低空空管等紧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教学,开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人才引留保障机制:制定人才引进特惠政策,面向国内外广纳高端低空经济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待、科研启动资金等优厚待遇。搭建人才交流互动平台,举办行业峰会、人才招聘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集聚,为低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五、结论
民航中南地区低空经济已在多领域斩获佳绩,迈出坚实发展步伐,但前行之路仍布满荆棘。通过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加速人才引育等协同策略落地实施,中南地区低空经济有望冲破瓶颈,实现弯道超车,成长为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为区域经济繁荣、产业升级注入磅礴动力,绘就低空经济壮丽发展新画卷。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4)[R]. 2024.
[2]覃睿。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前沿报告.
[3]朱克力。拆解低空经济产业链。低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