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VR 技术在壁画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智豪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5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一、壁画的传承现状与挑战

壁画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化精神图谱,其文化传承在数字化时代面临多重挑战。

传统壁画多以建筑墙面、洞窟等物理空间为载体,比如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物质中介虽然能保存壁画本体,但难以应对自然风化与人为破坏等不可逆损伤[1]。目前的保护手段主要依赖物理修复与限制性参观,虽然能延缓物质老化,但“传统的壁画保护手段保护得了壁画的物质本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却抵挡不住传统艺术与文化在人类精神世界的消亡”[2]。这种矛盾凸显了静态保护模式与动态文化传播需求间的割裂。

壁画的传统展示方式确实存在着一些固有局限。由于实体壁画受限于地理位置,观众须到达现场才能观察到壁画,深层次的文化意蕴难以被观众所认识。出于保护目的,许多文化遗产地对参观人数和停留时间进行严格管控。在常规的艺术教学中,壁画通常以教材中的静态图像形式出现,学生很难从中把握其真实的空间比例、材质特征以及背后的创作语境。

二、VR 技术赋能下的壁画

2.1VR 技术发展与多维价值解析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 VR)技术借助计算机构建具有交互功能的仿真环境,将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与体感设备相连接,通过设备与软件算法协同营造出高度沉浸的体验。

VR 设备的普及,使得 VR 技术迅速重塑传统文化的体验模式。技术的逐步成熟为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可能,孙泽慧指出,VR 技术不仅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维度,还能通过逼真的场景模拟唤起参与者的沉浸感 [3]。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VR 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结合精确测量完成数据采集,再由专业建模人员进行数字化重建,所生成的模型不仅还原了文物的几何形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二维图像难以完整呈现建筑本体空间关系的缺陷。这种数字化保护手段在应对环境敏感型遗产时尤为有效。比如敦煌莫高窟,由于洞窟内部对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极为敏感,必须严格控制参观人数。而 VR 系统允许大量观众在同一时间进行虚拟访问,这有效的缓解了保护压力与公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中,VR 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学习传统艺术的方式。比如,借助虚拟仿真系统,观众得以“走进”历史场景,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唐真的研究显示,经过 VR 重构后,《鹿王本生图》使体验者能够通过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更清晰地感知教故事中的时空转换关系[4]。运用VR 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既能处理文物保护与公众展示之间的矛盾,又能通过多感官交互,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VR 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展示方面,观众借助VR 可以看到原本平面的纹样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在创作方面,艺术家使用 VR 绘画工具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塑造立体笔触,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艺术对物理媒介的依赖;在社交方面,不同地域的观众可以通过 VR 设备进入同一虚拟环境,进行互动体验。这些实践不仅拓宽了文化遗产的传播对象,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2.2 壁画的沉浸式体验需求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是深度的认知投入状态,以多感官通道的融合以及实时交互反馈来构建个体的心理参与感。

壁画依附于建筑,观众通常只能从特定角度和一定距离内观看,这一特性从根本上限制了观众的观赏方式。就材质本身而言,壁画所使用的矿物颜料往往形成具有厚度的堆积层,呈现出特有的质感和对光的复杂反射。普通的摄影记录手段在面对这种细微的立体特征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准确再现颜料的层次与笔触的起伏,从而造成色彩饱和度与肌理细节的衰减。

壁画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解读往往依赖于具体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比如,敦煌经变画,是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佛教思想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意涵,要真正理解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借助更为综合的认知路径。VR技术凭借其感知性(如视觉呈现与音效配合)、交互性(允许观众自主探索与操作)以及构想性(实现对历史场景的虚拟重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观众的感官体验,进而推动对图像符号背后意义的更深层次把握。

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正发生改变,观众对壁画的体验期待也随之改变。一个显著趋势是具身化体验的兴起,整合多种感官通道成为必要选择,突破单一视觉主导的感知模式,增强观众的“在场感”。同时,观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逐渐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这推动了交互式参与的发展。通过手势、语音等自然交互方式,获取个性化内容和参与叙事构建。

2.3VR 技术与壁画的结合

技术赋能壁画,本质上是数字智能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VR 技术为壁画带来新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交互维度和时空维度。

从交互的角度来看,VR 技术为观众与壁画建立了新的交互方式。与传统展览中观众单向观看的形式不同,如今,视觉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静态图像,更多的是对场景和视觉环境的动态呈现。VR 不仅能够精准还原壁画本身,还可以模拟不同时间下的光照条件,让观众感受到特定时刻的视觉氛围。通过手势识别、视线追踪等技术,观众得以主动与壁画内容互动,从单纯的观看者转变为探索者。

从时空的角度来看,VR 技术打破了实体壁画所受的空间局限,运用三维建模还原其空间形态,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VR 系统营造出带有历史语境的艺术氛围,融合多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设计,既提升了沉浸感的真实性与层次感,也更容易使观众体会到壁画创作时的社会与文化情境。

三、壁画VR 项目案例

在国内,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中,敦煌莫高窟的 VR 沉浸式体验项目最具代表性。敦煌研究院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敦煌莫高窟中代表性的洞窟进行了高精度复原,使观众不必亲临现场便可获得较为真实的观览效果。观众佩戴VR 设备后,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任意走动,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那些原本受限于保护要求而难以近距离接触的壁画杰作。再配合智能导览,这种体验不仅增强了视觉上的代入感,也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在情境中感受图像背后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脉络。空间音频系统会根据观众在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变化,实时改变环境音效。这个项目突破了传统保护与展示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传统文物保护与公众教育的双赢。

结论

VR 技术与壁画艺术的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观众来讲,可以在不受时空条件局限的情况下,更加直观地领略壁画的魅力。敦煌莫高窟这一成功案例揭示了壁画艺术借助 VR 技术进行展示的宝贵价值,这也是壁画在当下文物保护以及文化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能够被“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苏昕 . 论 V R绘画空间中的身心合一机制— —基于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 [J]. 文艺理论研究 ,2021.

[2]欧阳鼎 . 基于传统壁画艺术形式的虚拟现实(VR)设计探索——以壁画文殊变为例[D].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2.

[3]孙泽慧 . 承载于 VR 技术之上—VR 绘画创作与壁画结合的探究 [D].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2.

[4]唐真 . 敦煌故事画的虚拟现实(VR)设计探索——以《鹿王本生图》三维VR 设计为例[D].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2.

作者简介:刘智豪(2001—),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手工艺方向,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