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的策略
王思婷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572600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初中教师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而实施情感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有效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当前,国内外关于情感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将情感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比较有限。因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究情感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知识与情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当前知识水平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将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实现以情育人。本文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情感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寓情于教,灵活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寓情于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角色扮演、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等,寓情于教,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关于“情感与责任”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表达。例如,在学习“探问生命”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震的影像资料,展示地震带来的破坏力和人们面对灾难时共克时艰的表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情感引导,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成员对生命的理解,可以讲述自己或身边人面对困难的故事,倾听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可以说,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关注学生,有效进行课堂互动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的教与学场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从情感上与学生建立有效联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或处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应在教学评价中融入情感因素,创造开放、良好的评价环境,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语言和情绪,少批评、多赞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学习“师生之间”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描述令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课堂小活动。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倾听学生的表达,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上学时遇到的印象深刻的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看待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和记录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及时给予点评。
三、注重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有效增加实践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课堂中很多内容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相关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和行为准则,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原则,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借助视频或者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学习垃圾分类小知识。然后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学校操场、教室等区域,引导学生对区域内的垃圾之间分类投放。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帮助。活动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说,开展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运用情感教学法开展教学,将情感教学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实现育人目标,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培养核心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学文,牛春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23(Z1):38-41.
[2]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党建,2022(0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