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视角下初中地理校本课程中的节气习俗探索与创意手工实践
耿安婕
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校 重庆 402260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新课程理念强调地理教学需注重学科融合、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民俗知识,与地理学科的地球运动、气候分布、区域文化等内容紧密相关 121 。将节气习俗探索与创意手工实践融入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既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响应,也为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虽有部分研究关注节气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但针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系统构建“节气习俗 + 创意手工”教学模式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二、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在区域认知方面,不同地区的节气习俗差异鲜明,如北方“冬至饺子”与南方“冬至汤圆”的饮食习俗,反映出南北气候、物产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学生通过探究此类现象,可深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3]。综合思维的培养则体现在对节气形成原理的剖析中,学生需整合地球公转、大气环流等知识,分析节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借助创意手工活动实现,例如制作“节气物候观测仪”,学生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通过这些过程,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依存性。
(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节气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校本课程中开展节气习俗探索,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等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4]。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地理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将节气习俗与创意手工引入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节气主题手工制作、习俗角色扮演等,使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地理知识,理解节气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典型的节气习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创意手工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围绕四季选取代表性节气,如春季的立春、清明,夏季的立夏、夏至,秋季的立秋、秋分,冬季的立冬、冬至 。每个节气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节气习俗探索,包括节气的起源、天文地理原理、地域习俗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二是创意手工实践,结合节气特点设计手工项目,如立春制作“春幡”,冬至制作“饺子”黏土模型等。
(三)教学实施策略
1.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节气相关的图片、视频、纪录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播放《节气里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气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节气习俗资料收集、分析及手工制作任务。小组内分工协作,如资料收集员、分析员、手工制作员等,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5]。
3. 项目式学习法:以节气为主题设计学习项目,如“节气文化探究与创意展示”项目,学生需完成从资料收集、习俗分析到手工创作、成果展示的全过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案例
以“清明”节气教学为例:
在习俗探索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视频介绍清明的起源与天文意义,引导学生分析清明时节太阳直射点位置、气候特点等地理要素 。随后,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地区清明习俗资料,如江南的清明采茶、北方的植树踏青等,并探讨习俗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
在创意手工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废旧纸张、树枝等材料制作“清明主题立体贺卡”。贺卡设计需体现清明节气的地理元素,如绘制清明时节的气候分布图、添加与清明习俗相关的剪纸图案等 。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并阐述设计思路,教师与其他小组从地理知识准确性、创意性、工艺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0% 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融入节气习俗与创意手工的地理校本课程非常感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主动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讨论和手工制作活动。
(二)知识与能力的进步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节气现象和习俗差异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期末作品展示中,学生创作的节气主题手工艺品展现出较高的地理专业性与艺术创意性。
(三)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课程实施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明显提升。许多学生主动向家人、朋友介绍节气知识和习俗,部分学生还自发组织了“节气文化宣传周”活动,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
六、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对节气习俗与地理知识的融合教学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两者关系。
2. 创意手工实践所需材料和工具准备存在困难,学校资源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创作需求。
3. 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改进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节气文化与地理教学融合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 拓宽材料来源渠道,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同时与社区、企业合作,获取更多材料支持 。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作品展示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
七、结论
新课程理念视角下,将节气习俗探索与创意手工实践融入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能够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 . 二十四节气中的地理智慧探析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8) :23-25.
[3] 李华. 地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2) :54-56.
[4] 张红 . 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87-91.
[5] 陈阳 .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地理教育,2022(06)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