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
胡中瑞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心小学 221422
摘要: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新课标的教学发展方向。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数学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生活化教学。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氛围,夯实基础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对学生的理解是不利的。教师要分析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要素,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几何问题,教师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图形,使他们能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通过数学的思考方式来体验这些知识的魅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而在数学计算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它和现实中的购物场景联系起来,这样的引导方法既能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又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数学计算问题的本质,同时能让他们体会到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数学问题变得更简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工练习,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在观察、思考、表达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在“观察物体”“角的初步认识”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开设手工课,利用教具使学生在“看、摸、说、想”的学习过程中领悟、构建知识框架。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其实,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应用,并且把这一理念渗透在了教材体系中。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以及苏教版,尽管教材的编排各有特点,侧重点有所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没有变化的是知识的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创造生活情境,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力求把教学中的纸上谈兵变成实际行动,变成具体的生活体验,变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其实,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生活体验,是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很多学生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一回家就非常激动地对爷爷奶奶说,以后去逛商场或去集市带上自己,可以帮助爷爷奶奶算账,再也不会出现因算错账而懊悔的现象了。家长也要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期待,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说出开支的总钱数以及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孩子制定购物的计划。学生学习了分类这一部分知识后,可以自己整理书包内的学习用具,自己重新摆放卧室内的物件。力求分类明确,摆放整齐,方便于随时使用。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非常关键,其作用不仅在于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还在于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进一步的准确掌握知识。学生通过给自己制作的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的表面贴花纸,就会确切理解正方体的表面是6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体的表面每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长方形,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算出相邻的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能非常轻松地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理解的内容,是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三、以人为本,激发兴趣
生活化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这一基本准则,在教学前与学生进行交流,努力对其心理和个性进行剖析,以掌握他们的兴趣和目前的知识状况。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业状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深入地研究,为他们提供更有目标的教学方案。大多数小学生都很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上课很难专心。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进行教育时抓住学生的喜好,采取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开放引导,提升思维
数学与现实紧密相关,某些数学问题是开放的,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得出同样正确的结果。运用多种解法来求解相同的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使其思维方式不断地在解题过程中有所发展。所以,在解题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使他们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方面认识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主题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涉及的问题以接近现实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又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含义,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方法下,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可以让其没有任何限制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式,对他们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培育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帮助其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士峰,张静.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20(7):83.
[2]俞士兵.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新课程,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