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郑彦慧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六分校 河北省保定市 072750

一、引言: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缘起与内涵界定

(一)实验缘起:回应传统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深陷“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困境——教师过度聚焦单篇课文的繁琐分析,课堂以“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主阅读与实践机会;难以形成系统的语文能力。为破解这一困境,“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学习、实践即将开始,明确实验核心方向:从课内突破语文教学改革,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基础,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大量课内阅读,“将课堂三分之二时间还给学生”“无体验不写作”三大关键主张,为实验奠定理论与实践框架。

(二)内涵界定:以“主题”为纽带的语文学习体系

“语文主题学习”并非简单的“多读书”,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系统化学习体系。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层逻辑:

主题统领:以现行教材单元主题为核心(如“童年”“自然之美”),《丛书》围绕主题筛选“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不同年代内容,实现主题内涵的多元拓展(如“童年”主题既选现代儿童散文,也选民国时期童年回忆文本);阅读为本:将课堂时间重新分配——用三分之一时间完成教材精读(掌握基础语言方法),三分之二时间用于《丛书》阅读(实现语言积累与主题深化),确保阅读量与阅读深度;素养导向:通过“读—思—议—展”的实践链条,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避免阅读流于形式。

二、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实践策略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重构教与学的关系

实验突破传统“教师主导、繁琐分析”的教学惯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简约化教学主张,核心在于“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内容简约:摒弃对课文的逐字逐句拆解,聚焦单元主题与核心语言训练点(,不盲目追随碎片化“新理念”,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讲解者”变为“引导者”——少讲(控制讲解时间占比低于三分之一)、多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解决阅读困惑)、强落实(通过学习单、小组互评确保阅读效果);学习过程真实: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圈画关键词、写简短批注、小组交流等方式,确保阅读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实的思维与语言实践。

(二)“三讲三不讲”:实现课堂高效低耗

为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实验提出“三讲三不讲”原则,精准聚焦学生学习需求:

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如学生能独立理解“雄伟”的含义,无需重复讲解);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如通过上下文可推测的词语意思,让学生自主探究);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超出学段认知的深层文化内涵,不强行灌输);三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如“的、得、地”的用法区别);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这一原则使课堂教学“直奔核心”,有效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为大量阅读腾出时间。

(三)课内大量阅读: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实验紧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构建“教材 + 丛书”的阅读体系:

阅读量分层:根据学段特点设定差异化阅读目标——低年级每学期拓展 2本《丛书》(以图文结合文本为主),中年级 4 本(短篇散文、科普短文),高年级6 本(长篇节选、民间故事),确保阅读量达标。

阅读方法指导:通过“精读带略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教材精读中掌握“圈点批注”“提取信息”等方法,再在《丛书》阅读中自主运用,如在教材中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在《丛书》中找出运用该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教师共读引领: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丛书》,既能精准设计阅读任务,又能通过“师生共读分享”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师分享“我最喜欢《丛书》中某篇文章的原因”,引导学生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三、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与课型创新

实验基于“主题统领、阅读为本”的核心,形成四种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学情灵活选用:

“1+X”辐射模式:以1 篇教材精读课文为“例”,带动X 篇《丛书》相关文本的略读,实现“以例悟法、迁移运用”;“X+1”反哺模式:先从《丛书》中选学生感兴趣的 X 篇文本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后,再回归教材 1 篇相关课文,让学生在“已知—未知”的关联中深化理解;“单元整体推进”模式:先完成教材一个单元的精读(掌握单元主题与语言方法),再集中阅读《丛书》中该主题的所有文本,形成对“自然奇观”的系统认知;“1+X+Y”深化模式:“1”为教材精读课文(以例悟法),“X”为教材内其他略读课文(依法自学),“Y”为《丛书》拓展文本(综合运用),三者层层递进。

为避免阅读课“单调乏味”,实验开发五种特色课型,丰富课型创新:保障阅读质量与兴趣覆盖“方法指导—实践运用—成果展示”全链条:  读书方法指导课、学习单导学课、休闲阅读课。

四、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成果落地保障:活动载体与氛围营造

每学期举办“读书节”、“书香班级”看板评比、“书香家庭”成果展、读书演讲比赛、经典背诵大王评选、“书友之秋”、图书交易市场、读书知识竞赛;“童年主题”征文大赛、童话故事创编(基于《丛书》故事改编),让学生在“读—写—展”中深化主题认知。

通过“每日小任务”营造全员阅读氛围——每日10 分钟国学诵读:早上利用 10 分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本,与主题学习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相呼应;课前 5 分钟展示:语文课前由学生分享《丛书》阅读感悟或背诵精彩段落;每周 1 次主题班队会: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班会(如“自然奇观”主题班会,学生分享《丛书》中最喜欢的自然景观文本),强化主题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历经多年学习实践,其以阅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导向。未来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可进一步结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将阅读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结合,实现“语文 +”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 语文主题学习:让语文学习更简单高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2-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叶圣陶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78-85.

[4] 王崧舟 . 语文主题学习与文本解读的深度融合 [J]. 小学语文教学,2023(18):23-26.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98-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