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王娜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一)搭建交流平台,系统规划教学目标

针对初高中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初高中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创建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学习研究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学校要主动积极支持,通过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围绕初高中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探究不同学段的教学难点,衔接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等其他各方面的日常性双向沟通,“达成衔接共识,探索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方法,建设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初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衔接研究体系。

首先,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研究整个中学阶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其深层逻辑,主动找到衔接联结点。教师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系统学习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不同育人定位,既要准确掌握本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又要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目标,找到衔接的契合点,设计可以与另一学段相联系的教学目标。其次,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学情、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目标设置。总而言之,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系统整合不同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进而推进初高中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衔接。

要突破当前法治教育评价的困境,必须转变传统应试思维,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应在纸笔测验中增加案例分析、论述题等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需引入实践性评价方式,如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社会调查等,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使法治教育真正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培育”,最终实现法治信仰的养成。

(二)研究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形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吃透教材。在教学内容选用的过程中,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初高中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科学评估,斟酌筛选,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特点。相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段要有所侧重,“同样的理论在不同学段围绕

不同的定位,应该讲出不同的意境和层次”,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区分难度,实现层层递进。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对教材进行优化,让学生体味古人的哲学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体现高学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突出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衔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地方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有相当一部分不被大众所知晓,亦或是不被年轻人所知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学情,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深度发掘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带领学生体验相关的民俗传统,展示参观传统文物器物等,利用不同形式的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课实践,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扩充学生知识。同时丰富思政课形式,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激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此紧密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初高中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有机衔接。

(三)强化衔接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做好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衔接,关键在教师。要强化思政课教师衔接意识,使其切实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促使教师构筑知识体系,主动思考衔接定位点。还要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邀请优秀教师组织全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素养,深化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加周密设计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尤其要明晰学生在初高中过渡阶段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水平。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教学。教师可以空余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扩充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技能,拓宽自身眼界,厚植教育情怀,练就自身的专业本领。思政课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丰富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趣味性和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在思政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牢铸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生的情感,深入学生的思想,并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发自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加强和改进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是提升思政课整体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达成,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要切实有效开展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实效性,更高质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初高中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衔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J]. 中国勘察设计 ,2017,No.293(02):30-34.

[2]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 人民日报 ,2022-04-26(001).

[3] 刘 川 生 . 增 强 大 学 生 日 常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J]. 求是 ,2009,No.497(04):49-50.

[4]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新长征 ( 党建版 ),2021,No.702(03):4-13.

[5]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J]. 中小学德育 ,2022(05):78.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 陈大文 , 母玲凡 .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探析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8):120-124.

作者简介:王娜(2001.12),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