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葛洪

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镇中学 415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为教师们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化学实验

本文探讨了“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学需转变传统模式,注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构建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特色作业、注重化学实验等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深远影响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双减”政策的推行加速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步伐。学校与教师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非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的提升。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飞跃,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三)评价体系的优化调整

“双减”政策的实施促使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学生的随堂测验或考试成绩,侧重于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考量。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价正朝着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指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构建生动的化学课堂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开展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应紧密结合生活实例来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难度。具体来说,教师应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或案例,借此引出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展开探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索中对知识形成深刻印象,进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应以生活实例为素材,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在情境导人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彩纸,先用剪刀将其剪成精美的图案,再将其点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剪纸和点燃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由此,教师在锻炼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其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教师在讲解物理变化时,可以引入“水的沸腾”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回忆烧开水的过程,思考水沸腾前后的变化,由此发现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且沸腾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物质。教师鼓励学生类比“水的沸腾”现象,思考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现象。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等生活现象。教师将这些现象归纳为物理变化,并详细讲解物理变化的定义、特征及伴随现象。在讲解化学变化时,教师可以引入“点燃蜡烛”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学生会调动生活经验,发现燃烧时蜡烛的长短会改变,而且有发光、发热的现象。而后,教师收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并通人澄清石灰水,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石灰水变得浑浊,证明蜡烛燃烧过程中与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再总结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伴随现象。如此,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从生活视角入手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感受“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的同时,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真正落实高效教学。

(二)强化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初始阶段,为了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导向,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解决化学学习的重难点,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具体来说,教师以合作学习为手段,驱动学生在交流中启发思维,对知识形成相对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在遇到困难时集思广益,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四人小组,确保小组之间的综合实力相差无几,为后续合作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并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先围绕实验目的展开讨论,如“本次实验想要证明什么?如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答案“守恒”,并决定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尝试“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量是否保持不变”。再次,教师要鼓励各小组集思广益,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监督学生分工完成实验,即部分学生称量反应物和产物,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倒人装有盐酸的试管中,再结合实验现象集体讨论,观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另一部分学生将真实数据记录下来,再通过组内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以及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点评各小组的实验成果,并带领学生分析困难背后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同时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至此,学生能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高效完成实验,强化综合素养与协同发展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需要教师们转变传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特色作业、注重化学实验等多种方式,教师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减轻课业负担。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爱平.谈“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之“变”[J].求知导刊,2023(36):20-22.

[2]黄晓燕.“双减”政策下优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探讨[J].现代盐化工,2023,50(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