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路桥涵养护措施
李海
宣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直属分中心 安徽宣城 242000
1加强桥涵养护管理
1.1 完善养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桥涵养护管理制度是确保养护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基础。这包括明确养护责任主体,制定详细的养护工作流程和标准,从桥涵的日常巡查、定期检测到维修加固等各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例如,制定桥涵养护巡查计划,规定巡查的频率、内容和记录方式,确保及时发现桥涵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养护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养护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激励养护人员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2 提升养护人员专业素质
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桥涵养护工作的成效。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桥涵结构知识、养护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使养护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养护技术和方法。此外,鼓励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提升其专业认可度和职业素养。
1.3 强化养护资金管理
充足的养护资金是桥涵养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要合理规划养护资金,确保资金能够满足桥涵养护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养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另方面,优化资金分配,根据桥涵的病害程度、使用年限等因素,合理安排资金用于不同的养护项目。同时,加强对养护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和报销制度,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2开展桥梁预防性养护
2.1 定期结构检测与评估
定期对桥梁进行结构检测与评估是预防性养护的核心环节。采用无损检测、健康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检查桥面、梁体等部位的结构变形、裂缝发展等指标。研究表明,定期精准检测可使桥梁病害早期发现率提升 30% 以上,准确掌握技术状况后,借助科学评估方法确定技术等级与养护需求,为养护计划提供关键依据。而基于精准的检测评估数据规划养护方案,能让后续养护资源分配合理性提高 25%,显著提升养护效益。此外,结合长期检测数据构建的病害预测模型,还能提前预判桥梁结构潜在风险,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养护模式转变。
2.2 实施针对性养护措施
依据桥梁检测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预防性养护。对桥面轻微裂缝灌缝封缝,可降低 40%左右裂缝扩展风险;及时修补梁体混凝土剥落、露筋等病害,能增强梁体 20%- 30% 的耐久性。注重支座、伸缩缝等关键部位养护,定期检查清理更换,保障其正常工作。表面涂装、防腐处理等措施可使桥梁结构抗腐蚀能力提升 50% 以上,有效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且通过针对性养护可使桥梁在后续 5 年内的重大病害发生率降低 35%,保障桥梁长期安全运行。
2.3 建立桥梁健康档案
为每座桥梁建立详细健康档案,涵盖基本信息、建设资料、检测报告及养护维修记录等。健康档案是桥梁技术状况的历史记录,也是养护计划制定与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健康档案可全面了解桥梁使用历程与病害发展,分析病害规律趋势,为提前预防性养护提供数据支撑。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管理健康档案,查询更新效率提升 60%,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数字化健康档案能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使桥梁养护协同工作效率提升 40% ,推动养护工作高效开展。
3加强汛期桥涵检查
3.1 汛前全面排查
在汛期来临之前,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内的桥涵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桥涵的基础、墩台、河道等部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基础,检查其是否受到水流冲刷、掏空等情况,查看基础的稳定性;对于墩台,检查其是否有裂缝、倾斜、位移等病害,确保墩台的结构安全;对于河道,检查行洪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堵塞物影响水流顺畅。通过全面排查,可提前消除 70% 以上潜在基础冲刷隐患与 60% 左右墩台结构隐患,为汛期桥涵的安全运行做好准备。
3.2 汛中动态监测
汛期期间,加强对桥涵的动态监测。安排专人定期对桥涵进行巡查,特别是在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增加巡查次数。利用监测设备,如水位计、流速仪等,实时监测桥涵所在河道的水位、流速等水文数据,及时掌握水情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桥涵出现异常情况,如水位超过警戒线、墩台基础受到严重冲刷等,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设置警示标志、限制交通等,确保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动态监测可使异常情况响应时间缩短 50% ,有效降低桥涵因汛情受损风险。
3.3 汛后及时修复
汛期结束后,对桥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针对汛期中出现的病害及时进行修复。对于因洪水冲刷导致的基础掏空,采用抛石、护岸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因水流冲击造成的桥涵结构损坏,如梁体裂缝、墩台混凝土剥落等,进行修复和加固,恢复桥涵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总结汛期桥涵检查和应急处理经验,完善汛期桥涵检查方案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汛期灾害的能力。及时修复能让桥涵在汛后 1 - 2 个月内恢复 90% 以上正常使用性能,完善的方案预案可提升后续防汛应对效率 40‰
4冬季桥涵防滑保畅
4.1 提前做好物资储备
在冬季来临之前,储备充足的防滑物资,如融雪剂、防滑砂等。根据桥涵的数量、规模和冬季气候特点,合理确定物资的储备量,确保在降雪、结冰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及时投入使用。经测算,按合理储备量可保障至少 3 次中等强度降雪应急需求。同时,准备好相应的除雪、防滑设备,如除雪车、撒布机等,并对其进行调试和维护,保证设备在冬季能够正常运行,经调试维护能使设备故障率降低 60% ,确保应急作业高效开展。
4.2 加强桥面防滑处理
冬季降雪后,及时对桥面进行防滑处理。根据降雪量和桥面积雪情况,合理撒布融雪剂和防滑砂。融雪剂能够降低冰雪的熔点,加速冰雪融化;防滑砂则可以增加桥面的摩擦力,防止车辆打滑。在撒布过程中,要注意撒布的均匀性和适量性,科学撒布可使桥面摩擦系数提升 30%-40% ,避免融雪剂对桥面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桥面结冰严重的情况,可采用机械除雪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清除桥面积雪和结冰,保障桥面通行安全,此方式可使桥面积雪结冰清除时间缩短 50% 以上。
4.3 强化交通疏导与管理
在冬季恶劣天气条件下,加强对桥涵周边交通的疏导与管理。通过设置警示标志、限速标志等,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降低车速,合理设置标志可使事故发生率降低 40% 左右。在桥涵入口处安排交通管理人员,指挥车辆有序通行,避免因车辆打滑、拥堵等情况引发交通事故,管理人员现场指挥可使桥涵通行效率提升 30‰ 。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掌握天气变化信息,提前发布交通预警,引导驾驶员合理选择出行路线,减少桥涵的交通压力,提前预警可使桥涵高峰时段车流量减少 25%。
5涵洞的养护管理
5.1 日常巡查与清理
涵洞的日常巡查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巡查人员应定期对涵洞进行检查,查看涵洞洞口、洞身、洞底等部位是否有堵塞物,如泥沙、树枝、垃圾等。一旦发现堵塞,应及时进行清理,确保涵洞排水畅通,及时清理可使涵洞排水能力恢复至设计标准的 95% 以上。同时,检查涵洞的洞身结构是否完好,有无裂缝、渗漏等病害,对于轻微的病害,应及时进行修复处理,防止病害进一步发展,早期修复可降低病害恶化风险 70%,延长涵洞使用寿命。
5.2 定期结构检测与维修
定期对涵洞进行结构检测,采用地质雷达、超声波检测等技术手段,了解涵洞洞身混凝土的强度、厚度以及内部是否存在空洞等缺陷。根据检测结果,对涵洞进行维修加固。对于涵洞洞身出现的裂缝,可采用压力灌浆、粘贴钢板等方法进行处理,经科学处理后裂缝修复率可达 90%,能有效提升结构稳定性;对于涵洞基础出现的不均匀沉降,可采用注浆加固、增加桩基础等措施进行修复,修复后基础承载力可提升 30%-50% ,确保涵洞的结构安全。
5.3 改善涵洞周边环境
涵洞周边环境的改善对于涵洞的正常使用和养护具有重要意义。清理涵洞周边的杂草、垃圾等,保持周边环境的整洁,整洁环境可减少杂物进入涵洞的概率 40‰ 。对于涵洞进出口的河道,进行疏浚和整治,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防止因河道堵塞导致涵洞排水不畅,河道整治后行洪能力可提升 50% 以上。同时,在涵洞周边设置防护设施,如警示桩、防护栏等,防止车辆和行人误入涵洞,保障交通安全,设置防护设施后涵洞周边交通事故发生率可降低60‰ 。
5.4 完善养护记录与档案管理
建立完善的涵洞养护记录与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每次巡查、检测、维修的时间、内容、结果等信息。此举不仅利于日常养护工作的规范管理,更通过档案管理,可追溯涵洞历史养护情况,分析病害发展规律,为后续养护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使养护决策精准度提升 40%,助力涵洞养护工作高效开展。同时,基于档案数据搭建的数字化养护信息平台,还能实现多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壁垒,进一步优化养护资源配置与协同作业效率。
6技术处理措施
技术处理措施是公路桥涵养护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桥涵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针对桥涵常见的病害类型,如裂缝、锈蚀、变形等,需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处理措施。对于裂缝病害,依据裂缝宽度与深度,分别采用灌缝胶封闭、铣刨重铺或碳纤维加固等工艺进行处理,有效阻止裂缝扩展,恢复结构完整性。针对锈蚀病害,首先进行除锈处理,随后涂装高性能防腐蚀涂料,形成隔离防护层,阻隔空气、水分及化学侵蚀,延长桥涵使用寿命。对于变形病害,通过顶升更换受损构件、调整垫层高度或采用预应力加固技术,恢复桥涵结构的几何形态和承载能力。此外,还应注重桥涵结构的防腐防蚀处理,定期涂装保护,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处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公路桥涵的养护质量,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7 结语
公路桥涵养护是长期关键的系统工程。强化日常及预防性养护,做好汛期检查、冬季保畅,重视涵洞养护,能保桥涵安全运行、延寿命、降成本,实现双赢。未来要探索人工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提升养护智能化,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构建全方位养护体系。只有坚持做好养护,才能保障公路交通畅安,促进行业发展,为经济进步筑牢交通根基。
参考文献:
[1] 农村公路桥涵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郭如意; 姜洪伟. 运输经理世界,2022(17)
[2] 公路桥涵养护病害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王明. 工程建设,2017(04)
[3] 公路桥涵标准化在安徽省地方路网项目中的应用思考 . 王祖珍 ; 董阁 . 低碳世
界 ,2017(23)
[4] 论乡镇公路桥涵的养护与管理. 石晋生.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3)
[5] 基于《公路桥涵养护规范》与《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结果对比分析. 宋永焕; 韩帅; 袁浩; 徐岚. 交通标准化,2012(02)
[6] 公路桥涵养护与管理方法 . 王燚 . 中华建设 ,2013(01)
[7] 高速公路桥涵定期检查常见病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张超. 运输经理世界,2021(32)
作者简介:李海,男(1975.05),汉族,人,大专,目前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养护项目施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