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研究
曹喻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2264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班主任已经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和伙伴,是学生求学以及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着家庭方面的问题,对相关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更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班级管理或活动组织中都要以学生为本,做到以情育情,用真情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施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角色。班主任既是各项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学生个性、思想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培育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
小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成果,书写自己的美好人生。新形势下的专业人才,既要实现梦想,又应当具有务实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能力。小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创造者,不仅要具备坚强的精神意志、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条件,为未来不断适应新社会的发展持续强化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
(二)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补充环节
目前,有人还是保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学习成绩成为判断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之一,并严重弱化了行为习惯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此一来,会造成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或学习到行为习惯教育,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强化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使他们明白并了解行为习惯的真正价值,了解人们在行为习惯方面创造的价值和财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专业能力及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一)构建“三教合一”育人环境
构建“三教合一”育人环境,是一项旨在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环境。具体而言,构建“三教合一”育人环境要求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合作,与家庭、社区及社会各界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应主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邀请社区内的专业人士、退休教师等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机会。此外,还应该注重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注重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校和社区共建为纽带,不断推进社区与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育共建。
(二)加强良好习惯教育评价
设立明确的行为标准和奖惩机制: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评估,要建立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和权威性。例如,建立一本行为准则手册,详细列出需要养成的好习惯,并建立奖励机制,如进行表扬、颁发奖状等。同时,对于不良行为,也设立明确的惩罚措施,如写检讨、停止一定的参与活动等,以形成激励机制。定期进行个体和集体的评估:通过定期的观察、记录和反馈,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可以设立每学期的行为评估周期,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这种评价既能及时发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干预。例如,每个月组织一次行为表现小组讨论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也能提供即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行为水准。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强化班级荣誉感:设立班级荣誉榜,记录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好行为,如团队协作、互相关爱等,使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设立“班风标兵”奖,以表彰表现良好的学生,并激励全班学生形成一种共同追求良好行为的氛围。如每个月评出一个“班风标兵”,班会时颁发奖状、奖品等,以鼓励其他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可以组织班级游园会、文艺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建立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和谐,激发起对班集体发展的责任感。例如,定期开展班内团队拓展活动,以合作方式完成任务,增强学生间的信任和默契,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发挥师生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模仿是重要途径,在日常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应当注重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如勤俭节约、不迟到、不早退等,教师应当注重细节的把控,实现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外,学生也可以作为榜样。教师要明确榜样标准,鼓励积极表现的学生,要发挥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可以设立“优秀学生榜样”评选,评选标准涵盖守时、尊敬师长、团队协作等良好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教师观察、学生推荐等方式,筛选出有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学生肯定的学生,树立班级典型。例如,每月评选“优秀学生榜样”,在班上举行颁奖典礼,以此树立班级榜样,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总之,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育者用心关注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点点滴滴;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全体、协同家庭和社会;要用情去引导、激励与促成,功夫到了,时间足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就能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曲晓静.关于“双减”背景下班级管理加与减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3):144-145.
[2]杨思影.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48):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