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电气柜散热不良的危害及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葛艳霞 张善霞 李翔飞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266000
一、引言
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引下,我国动车组已成为铁路客运主力。电气柜作为核心电气设备载体,其散热性能直接关系行车安全。实际运营中,通风设计缺陷与运维滞后导致的散热问题频发,威胁设备可靠性。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是践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提升轨道交通运维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动车组电气柜散热不良的危害分析
动车组电气柜散热不良带来多重危害。高温环境下,环氧树脂绝缘层老化加速,击穿电压下降,易引发相间短路;IGBT 等功率器件性能衰退,导致牵引系统输出不稳定。同时,高温造成温度传感器误差增大,引发设备误报警,影响行车正点率;铜排氧化加剧,接触电阻上升,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元件寿命缩短、检修周期压缩、备件更换频繁,显著增加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严重影响运营经济性与安全性。
三、动车组电气柜通风系统典型问题剖析
(一)结构设计缺陷
动车组电气柜在结构设计上存在明显短板。部分车型采用“侧进顶出”通风方式,由于进风口与出风口间距不足 600mm ,极易引发气流短路,导致柜内通风效率大幅降低。实测显示,某 CRH3 型车电气柜中部风速仅 0.8m/s ,远低于 1.5m/s 的标准要求,使得电抗器等关键部件温度超出设计值 12∘C 。同时,现行 80 目 / ⋅in2 规格的防尘网在运行 6 个月后,积灰量可达 2.3g/cm2 ,通风阻力增加 40% ,导致柜内温度骤升,严重超出《动车组电气设备通风系统技术规范》规定的温度波动标准,直接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二)设备选型与安装问题
动车组电气柜在设备选型和安装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车型配置的轴流风扇额定风压仅 250Pa ,受柜内滤波器、接触器等部件阻力影响,实际可用风压降至 70Pa ,难以满足散热需求。试验表明,将风压提升至 350Pa 可使温度分布均匀性提高 22% 。同时,多数电气柜仅在顶部设置单个温度传感器,无法覆盖复杂温度场,柜内垂直温差可达 15∘C ,导致 IGBT 模块等关键元件温度无法准确监测,曾因此引发过温烧毁事故,暴露出监测布局的严重缺陷。
(三)运维保障不到位
动车组电气柜运维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现行防尘网 12 个月固定清洁周期未考虑地域环境差异,在风沙、多尘地区,防尘网 6 个月就会积灰堵塞,严重影响通风散热。另一方面,对风扇的运维仅依靠定期目视巡检,缺乏对转速、电流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难以发现轴承磨损等早期故障,增加了散热失效风险,亟需完善动态监测与差异化维护机制。
四、动车组电气柜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一)结构优化设计
1. 风道重构技术
针对传统风道布局缺陷,运用 CFD 仿真技术对电气柜通风结构进行优化,将原“侧进顶出”模式改为“下进上出”并增设导流板。导流板采用 30∘ 倾角设计,有效消除内部涡流区域,使气流阻力降低 28% 。实践表明,某 CRH380A车型改造后,柜内风速均匀性指数由 0.62 提升至 0.89,最高温度下降 15∘C ,显著改善散热效果。
2. 防尘网升级
为提升防尘与通风性能,采用金属网与静电除尘相结合的复合结构。将金属网目数提高至 120 目 /in²,并加装静电除尘装置,可有效吸附 0.3μm 以上颗粒。这一设计使通风阻力降低 35% ,维护周期从 12 个月延长至 18 个月,经
实践验证,积灰量显著减少,有效保障电气柜散热效率。
(二)设备选型与监测系统改进
1. 高性能风扇配置
针对原有风扇风压不足问题,选用离心式风扇替代轴流风扇,将额定风压提升至 350Pa ,并配备 PWM 调速装置。该装置可依据柜内温度自动调节转速,调节范围达 30%-100% 。实际改造测试表明,某 CRH2A 车型采用新配置后,风扇功耗降低 12% ,散热效率显著提升 30% 。
2. 多维度监测网络
为精准捕捉电气柜内温度变化,在 IGBT 模块、电抗器等关键元件附近增设 PT100 传感器,构建“顶部—中部—元件级”三级测温体系。所有监测数据实时接入列车 TCMS 系统,一旦测点温度突破阈值(如 IGBT 模块 110∘C ),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记录故障信息,实现隐患快速预警。
(三)运维保障体系完善
1. 智能清洁系统集成
通过在防尘网内侧加装压差传感器,实时监测通风阻力变化。当压差达到150Pa (对应 1.5g/cm2 积灰量)时,车载系统自动推送清洁提示。配套研发的库内机器人清洁装置,可实现电气柜非接触式除尘作业,相较人工清洁效率提升5 倍,有效解决维护周期与环境适应性矛盾。
2. 预测性维护模型
依托风扇电流、转速等运行数据,构建基于LSTM 神经网络的故障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提前 72 小时识别轴承磨损、叶轮积灰等潜在隐患,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参数动态调整预测策略。现场应用显示,模型对风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89% ,误报率控制在3% 以内,显著提升运维精准度。运维保障体系完善。
五、结束语
动车组电气柜散热不良问题可通过“结构优化 + 设备升级 + 运维创新”的综合改造方案有效解决。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相变材料散热、热管冷却等新技术应用,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气柜热管理虚拟仿真平台,实现散热系统的智能优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还需在通风系统节能设计上深化研究,推动动车组绿色运维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思聪 , 梁泉 . 基于烟囱效应的动车组电气柜散热器设计与优化 [J].中国科技纵横 ,2025(5):84-88.
[2] 李作鑫 , 王飞 , 林祥礼 , 吉鹏 , 孙文龙 . 动车组车下电气柜模块化设计与研究 [J]. 铁道车辆 ,2022(02):56-62.
[3] 欧阳家俊 , 哈大雷 , 朱凯 , 周卫成 . 动车组电气控制屏柜温升试验研究 [J].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3(03):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