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教学 “主问题”的高效设计路径
谢佳言
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倡导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如何围绕“主问题”这一核心展开教学设计,成为教师面临的关键课题。本文从情景导入、比较阅读、探究表现、评价鉴赏四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教学“主问题”的高效设计路径,旨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
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群文阅读,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群文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若干首主题相近、风格相似的诗词,进行整体设计,引领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词的意蕴,领会诗人的情怀。而“主问题”则是贯穿群文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对于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其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教学“主问题”的高效设计路径,对于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标要求具有重要价值。
一、情景导入,巧设疑问
在古诗词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境中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1]。在讲授包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的“唐诗三首”古诗群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反映唐代社会底层民众艰难生活的图画,如饥寒交迫的农民、颓垣败瓦的茅屋、卖炭老翁的孤独身影等,并配以悲凉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苦难深重却又令人心生怜悯的氛围。伴随着图画和音乐,教师提出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些图画反映了唐代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为何要创作这类诗歌?你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阅读三首诗,自然会关注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发现,三位诗人或写官吏对民众的盘剥或写饥寒交迫的生活实境或写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无不饱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生动传神的情境导入,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其情感共鸣,使其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二、比较阅读,智析异同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这组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在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都描绘了诗人面对眼前景色时的所思所感,你能比较一下两位诗人抒发情感的异同点吗?从中你看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况味与价值追求?”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发现陈子昂面对苍茫的洞庭湖感慨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苦闷,而陆游则在游览山村美景时抒发了对乡野生活的无限热爱。两位诗人或沉郁悲凉或乐观向上的情感基调迥然有别,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价值取向。再如,教师还可以设问:“《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写景诗都从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山岳景观,你觉得两位诗人笔下的山岳形象有何不同?从中你又领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对两诗的比较,能体会到杜甫笔下的泰山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象征着诗人积极乐观、充满斗志的精神风貌;而王安石笔下飞来峰的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则喻示了诗人对人世变幻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前途的期许。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比较问题,能引导学生在纵向和横向比较中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意蕴和艺术个性,把握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进而提炼诗歌的主题,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探究表现,精析艺术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古诗词群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围绕意象、声律、结构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分析不同诗词的艺术表现特色[2]。在学习包含《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这组诗词曲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几首作品在意象塑造上有什么相似或独特之处?意象在烘托诗歌主题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对几首作品意象的比较分析,学生能感受到王维笔下“燕支山”,“河临清”等意象勾勒出从军将士思乡之情;“大雪”意象映衬出武判官归京的踌躇满志;“西楼残月”喻示了辛弃疾年事已高的感慨;“波涛汹涌”之景象征了文天祥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了张养浩登临古迹时的惆怅之情。生动传神的意象,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
四、评价鉴赏,升华品位
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最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做出恰当的评判。在《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三首诗的群文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三首诗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出恰当的评判。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三位诗人在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你从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中感受到了怎样的艺术美感?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组诗词的评价。”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感悟。在学生自由表达看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小组讨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旷达,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睿智,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胸襟,无不给人以深刻启示。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诗词蕴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都难免遭遇困顿挫折,都会感受离愁别绪。但正如这组诗所揭示的,保持乐观开朗的胸襟,用达观睿智的目光看待人生,我们就能从容面对世事变迁,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在。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的评价指导,学生能获得情感净化和心灵升华,提升生命境界。
结束语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突破传统的“一篇一题”模式,顺应新课标要求,在群文阅读中深度挖掘诗词的教学价值。高效设计“主问题”是关键一环,需要教师立足诗词文本,在情景导入、比较阅读、探究表现、评价鉴赏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谷敏.古诗词群文教学中“渐进式”策略的应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4):11-13.
[2]王琳.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