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三数学作业设计与班级自主管理融合的探索

作者

董婷婷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塔湾校区 110035

引言

初三是学生学业生涯中的关键阶段,数学作为重要学科,其作业设计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至关重要。同时,班级自主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三数学作业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巩固,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班级自主管理也常与学科教学脱节,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初三数学作业设计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三数学作业设计和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初三作为初中学习的关键冲刺阶段,数学作业设计与班级自主管理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数学作业设计来看,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巩固。初三数学知识体系复杂且抽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当堂完全消化吸收。精心设计的作业能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提升解题能力。合理分层、形式多样的作业还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优生挑战难题、探索创新,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逐步提升。同时,作业反馈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

二、初三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针对性,未贴合学生个体差异

初三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然而当前许多数学作业设计却未能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为全体学生布置相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这些作业难度过大,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也难以完成,不仅无法掌握知识,还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2 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

现阶段初三数学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如做练习题、试卷等。这种形式的作业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长期使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书面作业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简单运算能力的考查,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仅仅通过做书面作业,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却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 难度把控不当,缺乏梯度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初三数学作业时,对作业难度的把控不够准确,缺乏合理的梯度性。要么作业整体难度过高,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产生挫败感。比如,在复习代数方程时,布置的作业中包含了大量高阶的方程求解问题,而这些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只能依赖老师讲解或抄袭答案,无法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要么作业难度过低,学生能够轻松完成,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

三、解决策略

3.1 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贴合学生个体差异

鉴于初三学生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是解决作业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策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日常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针对基础层学生,设计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的作业,如简单的概念辨析、基本公式运用等,帮助他们打牢基础,增强学习信心。

3.2 丰富作业形式,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为改变作业形式单一的现状,教师应丰富初三数学作业形式,将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探究作业等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练习题、试卷外,增加实践类作业,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让学生制作几何模型,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图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

3.3 精准把控难度,构建梯度性作业体系

教师要精准把控初三数学作业难度,构建具有梯度性的作业体系。在设计作业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作业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难题三个层次。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3.4 合理控制作业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为避免作业量过大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教师要合理控制初三数学作业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作业题目,确保作业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避免重复性作业。同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一般来说,初三数学作业时间应控制在 1 - 1.5 小时左右。教师可以与各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协调,统筹安排作业总量,避免学生因作业过多而影响休息和身心健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三这一关键且特殊的学习阶段,将数学作业设计与班级自主管理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犹如为学生数学学习与成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航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实施分层作业设计与班级自主分组管理相结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难度和小组氛围中,找到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小组互助中逐步夯实基础,重拾学习信心;学优生则在挑战高难度作业和带领小组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思维,提升领导能力。这种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作业设计与班级管理的孤立状态,让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负担缓解了吗——基于中国西部 11 省 1786份的实证调查[J]. 祁占勇; 余倩怡; 张杰英. 中国电化教育,2023(10)

[2] 教师作业设计投入在作业管理与适度作业量间的中介效应 [J]. 兰誉铮 ; 颜穗芬 ; 刘晓霞 ; 袁长林 . 教学与管理 ,2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