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 提升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引导力
陈菊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媒体中心 400800
当前,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面临话语滞后、内容割裂、情感脱节等困境,其话语权正不断被自媒体所稀释。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与用户参与行为的不断演化,只有深入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主流媒体才能精准发力,推动评论内容与用户需求同频共振,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困境
1. 评论响应滞后,时效性不足
面对突发舆情事件,主流媒体评论往往出现“慢半拍”现象,未能第一时间发声,导致舆论阵地被自媒体或网络谣言抢占[1]。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更倾向于即时获取观点和立场,主流媒体传统的审慎评论流程难以适应快节奏的信息传播需求,严重制约了引导力的发挥。
2. 内容形式固化,融合传播欠缺
当前主流媒体的网络评论多以图文方式发布,缺乏与短视频、直播、互动社区等主流传播形式的深度融合,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在多元平台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受众倾向于接受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内容,传统评论模式难以突破平台算法壁垒,制约了评论的传播广度与影响力。
3. 语言风格传统,情感表达匮乏
部分主流媒体评论仍沿用官方化、书面化的语言,缺乏与网民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难以在舆论场中获得认同感。尤其是在面对年轻网民时,这种“高高在上”的话语风格往往显得生硬,缺乏温度,削弱了评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难以真正引导情绪与态度。
二、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 提升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引导力
1. 着眼新媒体规律,提升网络评论时效力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舆情热点变化迅速,主流媒体若未能及时发声,便易被自媒体或非权威平台“抢占话语权”,导致网络评论失焦。提升时效力,要求主流媒体紧跟热点脉络,缩短决策链条,以高效率响应社会议题,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2]。
当前主流媒体可以设立“舆情响应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对接重点社交平台(如微博、知乎、抖音等)进行 24 小时值守,发现话题苗头后在半小时内组织编辑人员准备评论内容,快速发声。可以引入 AI 文本生成辅助工具,提供初步评论框架,节省撰稿时间。同时,应制定“快评模板库”,针对不同类型的热点事件(如突发公共事件、社会争议话题、文化热点等)预设表述框架与核心观点,在关键时刻迅速调用。在发布渠道上,除本媒体官网,还应同步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进行同步推送,提高触达率。
2. 遵循新媒体传播,提升网络评论融合力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习惯于多平台、多形式接受信息,传统单一发布模式已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融合力,意味着主流媒体要以“全媒体思维”组织评论内容生产,将新闻评论与短视频、图解、直播等形式深度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渠道传播”的评论布局,增强传播协同效应。
主流媒体可以设立“评论融合内容工作站”,围绕重大舆论议题统一策划,推出图文、音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评论产品。例如,在应对某社会热点时,可同步发布一篇深度图文评论、一段 60 秒热点短评视频,并组织一场相关话题直播访谈,以多形式打通传播渠道。同时要引导评论员转型为“全媒体评论人”,接受音视频表达训练,提升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表现力。内容分发上,通过政务号、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同步分发评论产品,实现平台联动。
3. 把握新媒体偏好,提升网络评论情感力新媒体用户多为年轻群体,注重情绪表达与共鸣体验,冷静理性的说教式评论难以打动他们。提升情感力,需将评论内容转向“有温度”的表达,用贴近网民心态、关注普通人情感的语言与角度进行表述,构建情绪共振,让主流舆论更易于被接受、被认同。
主流媒体在撰写评论时应突出“共情表达”,以具体人物和事件切入,通过讲故事引发读者情感认同。例如,在涉及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中,可以一位基层工人的亲身经历作为开场,引导受众感受到社会温度。此外,可设置“热点评论”“感人评论”栏目,征集普通网友故事,以评论员的角度点评其社会意义。在语言上避免空洞说教,多用第一人称、对话体等贴近网络语言的形式撰写内容,让读者感到“这是在说我的事”。同时在发布时配合走心的视觉元素,如温暖色调图文、催泪短视频等,以增强情感表达的立体性。
4. 构建新媒体矩阵,提升网络评论引导力
在舆论多元化的背景下,单一平台已难以实现广泛覆盖。主流媒体需构建多平台新媒体矩阵,通过政务号、头部社交账号、合作博主等多渠道同步发声,形成网络评论的“协同发力”,提升整体引导效能,实现“从一点发声到多点响应”的舆论共振。
主流媒体应积极建立“评论联播机制”,将自身评论内容与地方媒体、行业垂直类 KOL 账号进行深度联动,共同推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定制化内容。例如,一条重要评论可以在人民日报抖音号首发后,迅速同步发布到新华社客户端、政务微博、知乎政务账号等多个权威平台,并结合地方网信办旗下媒体的特色,推出方言版本或地域定制版评论,以增强本地受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主流媒体还应与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文化类博主、法制类 UP 主等社会公众人物转述和解读主流评论观点,实现内容的“人格化表达”,有效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在平台布局方面,应覆盖主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专业社区,建立完善的平台内容管理系统,定期监测和评估各渠道的引导效果与用户反馈,确保评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为主流舆论引导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主流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必须深入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主动适应传播节奏与用户需求。通过强化时效性、增强融合力、注重情感表达和构建多元传播矩阵,才能不断提升网络评论的引导力与感染力,实现内容引导与社会效果的双重统一,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贡献主流媒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颜云霞 朱秀霞 翟慎良 . 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 , 提升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引导力 [J]. 新闻爱好者 , 2023(7):35-37.
[2] 丁柏铨 . 网络评论 : 特点 , 现状及引导力研究 [J]. 传媒论坛 , 2023,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