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极语言在学科课堂上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程晓霞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010100

摘要:本研究以陈虹教授的积极语言理论为指导,探讨了积极语言在小学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策略。通过对比分析积极语言使用前后的课堂效果,研究发现积极语言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度。本文提出了基于积极语言的课堂评价策略,包括正向引导、具体化表扬和建设性反馈,并提供了跨学科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积极语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积极语言;课堂评价;跨学科应用;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陈虹教授的积极语言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语言强调以正向、建设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通过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研究对象,探讨积极语言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积极语言如何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效果?在不同学科中,如何有效运用积极语言进行课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积极语言使用前后的课堂效果,本研究将为小学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语言理论概述

陈虹教授的积极语言理论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思维、影响行为的重要力量。积极语言可以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促进个体美德及积极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强调以正向、建设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通过肯定、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语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它能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积极语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此外,积极语言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此,将积极语言理论应用于课堂评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以小学两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的课堂作为研究场景。研究团队由各学科专兼职心理教师组成,采用实验法,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线调查,了解当前课堂评价语言使用情况;第二阶段为干预实施,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运用积极语言进行评价;第三阶段为效果评估,通过对比分析积极语言使用前后的课堂效果,总结有效策略。数据分析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语言在课堂评价中的应用策略(附件1)

基于陈虹教授的积极语言理论,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课堂评价策略:首先,正向引导策略。教师应避免使用否定性语言,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改进。例如,将"你这样做不对"改为"让我们试试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好"。

其次,具体化表扬策略。教师应避免笼统的赞美,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或努力进行表扬。例如,将"你真棒"改为"你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很深入,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最后,建设性反馈策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潜力,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将"你的作文写得不好"改为"你的作文开头很有创意,如果能在结尾部分多加些细节,整篇文章会更出色"。

这些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习惯,将积极语言内化为自然的教学行为。

四、积极语言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对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积极语言的运用显著改善了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积极情绪量表中的得分比对照班高出20%以上,语文、数学成绩分别平均提高10分和12分。教师在应用积极语言过程中,课堂互动频率增加30%,学生参与度提高25%,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讨论更加积极,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

具体案例表明,积极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学生解题错误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说:"你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调整能让答案更准确。"这种积极的语言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引导其主动思考和改进。另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评语中写道:"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能在细节描写上多下功夫,这篇文章会更生动。"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提供了具体的改进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跨学科应用案例研究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积极语言进行作文评价。例如,将"你的作文结构混乱"改为"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如果能把它们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读者会更容易理解你的故事"。这种积极的语言不仅指出了改进方向,还保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数学课堂上,教师运用积极语言进行解题指导。例如,将"你的答案错了"改为"你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调整能让答案更准确"。这种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精神,同时引导其发现并纠正错误。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运用积极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例如,将"你的想法太简单了"改为"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的其他方面"。这种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积极语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正向引导、具体化表扬和建设性反馈等策略,教师能够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跨学科应用案例表明,积极语言不仅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在数学等理科学科中同样有效。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积极语言在不同年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将积极语言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智能化的课堂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虹。给教师的 101 条积极心理学建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4] 陈雪,陈虹,吴文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语言研究 [J]. 心理健康,2014

[5] 陈红,陈丽丽。运用积极语言培育阳光少年 十四五重大课题--心理教育发展机制战略研究成果[2020]02号,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