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

张惠中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401520‌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汉语国际教育身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载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机遇跟挑战。一方面,英语、法语这类语种依靠先发优势以及文化积淀,构建起强大的国际传播网络,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给汉语国际教育给予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全球化;挑战;机遇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汉语国际教育遭遇了诸多挑战,本文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机遇展开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对策,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合作网络等。

一、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一)语言推广的国际竞争

置身于全球化进程的洪流里,汉语国际推广正面临着多语种角逐的复杂局面,英语凭借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已然形成覆盖全球的语言网络,持续巩固着国际话语权地位。以法语、西班牙语为代表的欧洲语种则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依靠制度化运作模式,如法语联盟成熟的"文化外交"机制、塞万提斯学院系统化的分级认证体系,构建起辐射力强劲的传播矩阵。反观汉语国际教育,虽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孔子学院等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标准体系建构、数字资源整合、本土化师资培育等维度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要凭借创新驱动发展破解"规模增速"与"质量效能"不同步的实践困境。

(二)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汉语国际推广实践中,文化异质性始终是制约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以价值体系为例,西方社会推崇个体价值的彰显,将自我实现置于优先地位,东方文明则崇尚群体和谐,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担当,这种深层文化隔阂常使西方学习者对蕴含集体意识的汉语表达产生认知困惑,如"同舟共济""众人拾柴"等成语背后的文化逻辑。在交际礼仪维度,中国人见面时的寒暄式关怀与西方社会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将年龄、收入等日常询问视为隐私侵犯,教育者需要构建跨文化对话桥梁,依靠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突破文化壁垒,实现真正的双向文化理解[1]。

二、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汉语推广

“一带一路”倡议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注入了关键推力,随着战略合作的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构建起包含经贸往来、技术转移和文化交流的多维度协作网络。在具体实施层面,中国企业依靠商业实体的本土化运营和大型基建项目落地生根,直接催生了区域性汉语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以跨境铁路和港口建设项目为例,工程现场的技术交底、安全规范传达等环节都依赖汉语作为核心沟通纽带,这种现实需求倒逼沿线国家调整外语教育政策,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扩建孔子学院,更依靠政企合作推出定制化汉语培训项目,标准化教学体系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使年轻群体逐渐意识到双语能力已成为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供需关系的良性互动,重塑了区域语言教育格局,为中华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通道[2]。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增加

当今世界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跨国协作与文明互鉴在多维度拓展,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术领域呈现新图景,国内外高等院校构建起常态化合作机制,协同开展课题攻关和学术研讨,这种智力交融使得汉语逐渐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关键载体。文化软实力的辐射效应凭借戏曲巡演、非遗展览等立体化传播矩阵不断提高,近年来百余场"感知中国"主题活动在五大洲落地,吸引大批海外观众驻足,他们在身临其境感受东方智慧独特韵味时,往往萌发剖析语言密码的强烈愿望。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需要系统考量国际学生的多元化教育诉求与文化适应性特征,针对欧美学习者群体,可开发传统文化浸润式课程模块,例如国粹艺术研习工坊与汉字美学实践课堂,激发跨文化学习热情。面向东南亚生源,则应紧扣区域经贸合作特色,构建商务情境汉语课程体系,强化职业场景语言实践能力。教学实施层面宜采用多媒体技术融合策略,借助三维虚拟实景与交互式数字资源,构建沉浸式语言文化体验空间,同时可设计生活化语言任务,比如模拟商场购物、交通问询等真实交际场景,使学生在情境演练中提升语用能力,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动态评估系统,基于学情画像实施精准辅导,针对个体差异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形成差异化教学闭环。

(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升跨文化沟通素养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针对师资培育环节,建议高校依靠开设专题研讨班,系统指导教育工作者掌握多元文化教学策略,例如邀请人类学专家深入剖析东亚礼仪规范与欧美社交准则的异同。在课程实施层面,可尝试将文化分析融入语言教学,如结合"画龙点睛"等成语典故解析汉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或借助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阐释价值观念差异。实践环节可搭建中外学生互动平台,设计文化主题沙龙、双语辩论赛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使学习者在模拟真实场景中掌握文化调适技巧,更应着力拓展海外研学通道,支持师生参与跨国学术协作或赴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在直面文化冲击的过程中培养文化敏感度,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与灵活得体的交际策略。

(三)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合作网络

我国高校应主动寻求与海外知名学府及教育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依靠签署框架性协议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可重点推进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如协同开发汉语言文化教育双学位体系,联合设计课程模块并实现学分互认机制,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针对合作地区文化特征与教学需求,组建跨国教研团队开展本土化教材研发,打造文化适配性强的系列教学资源库。构建国际汉语师资协作网络,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云端论坛与实地工作坊,促进教学案例与创新方法的深度交互,借助智能教育平台构建沉浸式学习社区,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对接全球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与协同创新,形成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较多挑战,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机遇,借助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建立合作网络等方式,可有效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进程。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应当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熊书頔,魏慧萍. 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 (09): 13-17.

[2]张旸,高飞. 新媒体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价值与应用策略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02): 53-55. DOI:10.16227/j.cnki. tycs.2025.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