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弓网磨耗问题研究探讨

作者

贺欣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刚性接触悬挂因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抗扰能力强,逐渐成为地下线路的首选形式。然而在长期运行中,弓网系统频繁磨耗的问题逐步显现,不仅增加维护难度,也直接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为此,本文聚焦刚性接触系统下的弓网磨耗问题,通过原因分析与技术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力求在提升系统寿命与运行效率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 刚性接触悬挂系统概述

1.1 系统结构组成

地铁刚性接触悬挂系统主要由刚性导体、接触线、支撑固定结构、定位装置以及绝缘配件等组成。刚性导体通常采用铝合金型材,外嵌铜接触线,兼顾导电性和结构强度。系统通过刚性支架悬挂在隧道顶端,并通过定位夹具保证接触线的几何稳定。整个结构相较于柔性接触网更加紧凑,适应狭小空间,是地下线路中常见的供电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列车运行密集、维修时间受限的环境。

1.2 工作原理

刚性接触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列车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持续稳定的滑动接触。当列车运行时,受电弓在弹簧压力作用下与接触线接触,形成电流回路。电能从接触线通过弓头碳滑板传输至列车主电路,驱动列车运行。由于刚性导体结构固定,接触线在运行中形变小,有助于保持接触质量,但也更易因受电弓异常或轨道几何偏差造成磨损集中,进而影响整体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2 弓网磨耗的表现与危害

2.1 磨耗的类型

弓网系统中的磨耗类型主要包括接触线表面磨耗和受电弓碳滑板磨耗。接触线在长期受电弓压力与摩擦作用下,表面逐渐变薄,可能出现条状划痕、凹槽等损伤;碳滑板则会因高频接触和电流冲击而磨损、碎裂,甚至脱落。此外,弓网接触区域可能出现点磨损(如接头位置)或条状磨耗(如曲线段持续摩擦),这类非均匀磨耗往往是引发电弧、异常断电等问题的源头。

2.2 磨耗造成的影响

弓网磨耗问题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影响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的电流传输效率。接触不良时,容易产生电弧和瞬间电压波动,进而引发电器设备跳闸或损坏。同时,磨耗加剧还会导致系统结构应力异常,增加维护频率与成本。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受电弓折断、接触线断裂等严重事故,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线路正常运营。

3 造成弓网磨耗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结构设计与安装偏差

刚性接触悬挂系统对几何精度要求极高,一旦存在高低差、横向偏移或定位误差,便会引起弓网接触点频繁跳动,导致局部磨耗加剧。例如,接触线安装过高或过低,会改变受电弓的压力角度,造成点接触或侧向摩擦,加速碳滑板磨损;横向偏移使得受电弓频繁在滑板边缘运行,不仅增加了受力不均的风险,还可能引起滑板断裂。此外,若定位器安装精度不足,接触线运行轨迹不平顺,受电弓在通过该区域时易产生机械振动,进一步加剧磨耗过程,甚至造成接触不良或弓跳现象。

3.2 动态运行因素

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加减速变化、线路坡度与曲率、车辆弹跳及风压等动态因素影响,使弓网之间的接触状态不断波动。在曲线段或交叉区,列车运行中弓头轨迹难以与接触线完全重合,摩擦面偏移频繁,磨损程度显著高于直线段。同时,高速运行导致受电弓上下跳动频率增加,若导电接触不足,还容易产生电弧和微熔现象。此外,隧道通风系统或列车自身形成的强气流,也会对受电弓稳定性产生干扰,形成微振动,从而加剧受力不均与接触磨损。

3.3 受电弓状态异常

受电弓自身状况直接决定与接触线之间的运行匹配程度。若弓头碳滑板磨损不均或发生裂纹,会造成接触线某一侧受力集中,引发单边磨损。若弹簧压力不足,则会导致受电弓无法稳定贴合接触线,产生接触间隙,引起间歇性电弧放电,加速碳滑板与接触线烧蚀。此外,导向装置失效会造成弓头运行不稳定,产生左右摆动,出现“蛇形”磨耗轨迹。长期积累不仅增加碳滑板更换频率,还会诱发结构疲劳与其他电气故障。

3.4 材料与环境影响

接触线和碳滑板的材质选择对磨耗程度有显著影响。若二者硬度差距过大,会造成一方严重磨损;如滑板过软则磨损快,过硬则可能损伤接触线。同时,环境因素如温度骤变、空气湿度升高、酸碱腐蚀等都会影响材料的表面性能,加快老化和疲劳。此外,隧道内粉尘、金属颗粒及砂石污染物附着于接触面后,易形成“三体磨损”,不仅提高摩擦系数,还增加电弧风险。在沿海或多雨地区,高盐雾或潮湿空气还可能引起接触材料表面氧化,影响导电性和机械性能。

4 弓网磨耗监测与评估方法

4.1 传统人工检查法

人工检查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弓网磨耗监测方式,主要依靠维护人员定期使用卡尺、游标尺等工具对接触线和碳滑板进行测量。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小规模或特定区段的初步检查。但该方法依赖人工经验,效率较低,且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和实时掌控,存在漏检、误判等问题。在高密度运行的地铁线路中,仅靠人工巡检难以满足快速诊断和预测性维修的需要。

4.2 激光测量与图像识别

激光测量和图像识别属于非接触式检测技术,通常安装在列车顶部或维护车上。通过激光扫描接触线轮廓并结合高分辨率摄像头捕捉磨耗情况,可实现高精度数据采集。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适应全天候作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动态运行中的数据获取。借助图像识别算法,还可自动识别裂纹、变形等缺陷,大幅提升检测的智能化与客观性,是当前较为先进的磨耗监测手段之一。

4.3 智能化监测系统

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部署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实现对弓网系统磨耗状态的实时监控。该系统可集成温度、电流、振动、位移等多种参数,构建多维度的数据模型,对异常磨耗情况进行自动识别与报警。同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上传至运维平台,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运行状态并实现故障预警。智能系统的推广大幅提高了维护效率,推动从“事后维修”向“预测性维护”转变。

4.4 磨耗评估指标与寿命预测模型

为了实现科学化运维管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磨耗评估指标体系和寿命预测模型。常用指标包括接触线剩余厚度、碳滑板损耗率、单位公里磨耗量等,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结合机器学习或物理模型,可建立磨耗预测算法,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使用寿命,从而辅助制定精准的维护计划和材料更换周期,降低突发故障概率,提升整体系统可靠性。

结束语

随着地铁运营密度和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刚性接触悬挂系统在弓网磨耗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供电安全与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结构设计、运行工况、材料特性及维护管理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弓网磨耗的成因与表现,并探讨了多种监测与评估方法,为系统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应持续推进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完善磨耗评估与预测模型,推动维护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保障地铁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与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 蒋灵昊.刚性接触网线路车辆碳滑板异常磨耗分析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4(3):43 - 45

[2] 周宁,张卫华,王冬.受电弓等效模型参数识别及动态性能测试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3,46(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