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与可持续传播策略探究
秦琴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全域旅游强调打破传统旅游边界,将区域内自然景观、文化资源、生活场景等要素整合为旅游共同体,而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作为其中兼具历史价值与体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载体。珠海地处珠江口西岸,拥有会同村(清代侨乡古村)、南门村(赵氏皇族后裔村落)、网山村(岭南水乡格局)等丰富的传统乡村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承载着岭南民俗、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等独特地域记忆。
然而,当前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古民居、民俗场景出现物理磨损,传统技艺传承断层;另一方面,全域旅游视角下,现有传播模式多依赖线下游览,存在覆盖范围有限、互动性不足、文化内涵解读不深入等问题,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凭借其“沉浸式、可复制、广覆盖”的优势,成为连接文化保护与可持续传播的重要纽带,亟需系统探索其应用路径。
二、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播现状
(一)资源禀赋:特色鲜明但保护压力凸显
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呈现“多元融合”特征:会同村保留清代“三街八巷”格局,古祠堂、碉楼等建筑兼具岭南与西洋风格,是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南门村以“皇族文化”为核心,保留赵氏祖祠、族谱等文化载体,同时结合红树林湿地形成“人文 + 生态”景观;网山村则依托河涌水系,留存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辅以咸水歌、疍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些景观面临明显保护压力:一是部分古建年久失修,如会同村部分碉楼出现墙体开裂,传统工匠稀缺导致修缮工艺难以复原;二是非遗传承断层,咸水歌、蚝壳墙建造技艺等依赖口传心授,年轻群体参与意愿低;三是景观完整性受影响,部分村落因旅游开发引入现代商业设施,与传统风貌产生视觉冲突。
(二)传播现状:线下为主,数字化程度不足
从全域旅游传播需求来看,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播存在三大短板:其一,传播载体单一,以“村落游览 + 解说牌”的线下模式为主,仅少数村落开设简易官网,缺乏数字化展示平台;其二,内容呈现浅层化,现有传播多聚焦建筑外观,对古村历史沿革、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解读不足,难以形成记忆点;其三,互动性与可持续性弱,游客参与方式多为“走马观花”,未形成“线上分享 — 线下体验 — 线上二次传播”的闭环,无法实现全域旅游所需的“全场景触达”。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数字化保护与可持续传播策略
(一)构建“三维数字档案”,夯实保护基础
以“高精度还原、动态化更新”为原则,为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建立“物质 + 非物质 + 活态场景”三维数字档案:针对会同村碉楼、南门村祖祠等物质景观,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建筑结构、装饰细节的毫米级数据,形成可用于修缮复原的数字模型;针对咸水歌、蚝壳墙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景观,通过 4K 影像录制技艺流程,搭配传承人访谈视频,构建“技艺+ 故事”的数字资料库;针对水乡生活、侨乡节庆等活态场景,采用 VR 技术还原“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民俗活动,记录传统生活方式。
同时,依托云计算搭建“珠海乡村文化景观数字数据库”,对接全域旅游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与共享 —— 既为文物修缮、非遗传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传播提供素材支撑。
(二)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激活传播效能
结合全域旅游“体验为王”的需求,利用 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在景区内设置 AR 导览系统,游客扫描古建即可触发虚拟讲解(如会同村碉楼“浮现”清代侨商生活场景);开发“珠海乡村元宇宙展馆”,游客通过手机或 VR 设备,可在线上“漫步”网山水乡,参与虚拟咸水歌对唱、蚝壳墙搭建等互动活动,打破时空限制;针对年轻受众,设计“古村数字盲盒”,将传统图案、民俗故事转化为数字藏品,激发用户主动传播意愿。
此外,联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起“# 珠海古村数字打卡”话题,鼓励游客分享沉浸式体验视频,结合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优化内容设计 ——如针对家庭游客增加“亲子非遗数字课堂”,针对年轻游客推出“古村剧本杀”线上预热内容,实现“精准传播 + 二次裂变”。
(三)建立“政企社协同”机制,保障可持续性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需突破“单一主体”局限,构建“政府引导 + 企业参与 + 村民赋能”的协同机制:政府层面,将乡村文化景观数字化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数字档案建设与技术培训;企业层面,引入文旅科技公司,开发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产品(如结合古村 IP 的数字文创),反哺保护工作;村民层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鼓励村民成为“古村数字讲解员”,通过直播分享村落故事,既提升村民参与感,也让传播内容更具烟火气。
例如,可借鉴南门村“皇族文化 + 数字化”试点经验,由政府牵头搭建直播平台,村民通过短视频展示赵氏祭祖习俗、传统美食制作过程,结合全域旅游线路推广,实现“文化传播 — 游客引流 — 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全域旅游视角下,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数字化保护与可持续传播,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双赢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三维数字档案,可破解传统保护中“易损耗、难传承”的难题;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能突破传播中“时空限、互动弱”的瓶颈;通过建立政企社协同机制,可保障数字化工作的长效性。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AI 技术在文化景观内容生成、游客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手段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让珠海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在全域旅游浪潮中既“守得住根脉”,又“传得开声音”,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本文系珠海市 2024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24GJ087 ; 2024 年校级课题,KY2024Y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