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者

田雨

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

2022 年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集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实践探究能力和态度责任能力,教师应站在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重塑实践性作业设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作业完成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将主动参与到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动手操作与作品展示当中,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生活化原则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生活是验证知识的沃土,对于正处于社会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这些存在于身边的科学现象都将成为他们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他们也将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科学带给生活的巨大价值。

(三)个性化原则

“双减”政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分层作业,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与素养培育。在评价环节中也要重视分层评价,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优势与不足之处,避免“一刀切”的片面形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评价策略

(一)评价标准多维度

“双减”政策摆脱了以往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错误理念,而是打造了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比如在开展“物体的运动”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将运用多种方法使运动中的小车发生加速、转弯和停止。这期间教师应考查学生的能力维度:实验准备和操作流程是否规范、能否准确记录不同形态下的小车运动数据、是否对这些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创新思维:除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应在实践性作业设计中安排各小组探索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形态,如足球在草坪和光滑的瓷砖上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运动轨迹、运动中的小球撞击气球和铁块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强调作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以及结果的分析深度。情感态度: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实践时的探究热情和小组合作时的团队表现等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活动的自主参与情感,从而规划出后续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方向[1]。

(二)评价内容素养化

以往教师在开展科学实践性作业时会将目光放在实验是否完成,并未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失去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对此,教师应丰富评价内容,引入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习“电”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兴趣、实验步骤操作、数据收集和电路图描述等方面进行点评,认可学生的进步,指导学生完善科学思维,严谨实验环节。还应丰富终结性评价:比如安排学生探究家庭生活中的某种电器的发电方式,画出电路图、写出实践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结论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实验步骤和逻辑分析方面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解决更多关于电路方面的实际问题。拓展性评价: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黄金期,良好的实践性拓展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科学素养,奠定终身成长基础。所以教师可安排“节约用电小妙招”的创意方案或海报宣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主体都是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未给予学生主动交流的机会,而“双减”政策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可增加自评或互评:比如在完成五年级上册“光”的学习后,为学生布置多类型的实践作业,如:观察晨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结合“一叶障目”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水传声、镜面反射观察,理解并说明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与小组成员利用铝箔纸共同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教师要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和写下的实验原理,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成员间也要对彼此的参与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发起讨论,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共同进步[2]。家长评价:以往的评价活动并未从家长视角入手,很多家长也并不了解孩子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上传到教育平台,家长可随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调整家庭教育计划。

(四)评价形式层次化

小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期,各学段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在开展实践性作业评价时不仅要从教材本身的要求入手,还应尊重学生的学情差异,建立层次化评价标准。一学段的学生应当以简单的实验活动和观察记录为主,比如能通过绘画和表达说明植物的生长变化,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二学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安排一些小组合作类的实践性探究任务,比如环保项目、水质净化实验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错的科学实践能力,可以用科学知识验证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安排一些自主类的研究作业,如可再生资源的方案撰写、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创意科学实验等。为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制作微课辅助学习,或提供在线交流平台,这样既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又能全面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结束语

总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应当站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同时优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并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进敏 . 聚焦“双减”减负提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 2025, 11 (05): 66-68.

[2] 刘振飞 .“双减”背景下小学中段科学实践性课外作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D]. 聊城大学 , 2023.

[作者简介]

田雨,1993 年8 月31 日,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