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教学探讨

作者

朱丹

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摘要: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兴趣爱好,设计出独具趣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体验中积极参与,进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了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实施意义,并从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游戏、应用信息技术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铺垫阶段。小学数学兼具逻辑性和抽象性,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帮助小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学科。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系统性教学,对数学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开展课堂趣味活动,降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发展自身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和真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依据自身生活经验,辅助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以此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在实施趣味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故事中,使数学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趣味探索中感受解题的乐趣,进而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应用意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知识与情境的契合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走进美丽乡村”为例。在趣味教学课堂中,教师为加强数字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卡通的农村图画以真实的生活景象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农村真实生活场景中找出自己认识动植物,使数字知识的讲解融入生活实例中,以便学生在生活中迁移应用。教师以农村景象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将真实事物以影像形式呈现,还将数字以动画形式插入事物图片中,让事物的数量和数字的关系直观呈现于学生面前,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在情境中,教师展示了大树、苹果、胡萝卜、小鸟、花朵、鸭子、白云等不同数量的现实事物,引导学生将事物和数字进行关联,通过趣味的解说,让学生观察数字和事物个数的匹配关系,进而启发学生领悟数字的运用。

二、开展实践游戏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理解知识,需要教师利用具体事物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内涵。此外,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做游戏,以此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收获成就感。基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维持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在设计实践游戏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设计趣味游戏,使数学抽象概念转为具体形象,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游戏,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还剩下多少”为例。在数学趣味教学中,教师计划利用游戏的方式,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趣味。教师依据本课的减法知识,利用每名学生都具备的铅笔和笔袋等文具,设计出“猜猜铅笔数”的游戏。在实施趣味游戏时,教师首先讲解了减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运用减法计算数量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减法后,教师指导学生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游戏,要求一组准备5支铅笔和一个空笔袋。在游戏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将5支铅笔放入笔袋,要求其中一人从袋中拿取一定数量铅笔,向另一人展示铅笔数量,进行提问:“笔袋中还剩下多少”,在回答正确后,再由另一人进行提问。在趣味游戏中,学生的胜负欲被激发,能够主动运用减法知识运算,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减法的运用能力,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

三、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直观、高效的优势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数学教学形式,使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趣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刺激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直观感受抽象概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打造趣味课堂,需要将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使数学内容易于被低年级学生理解。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认识图形”为例。在趣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课堂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利用技术制作的课件,通过收集网络中各式各样和立体图形高度相似的事物,使课件内容得到丰富的填充,借助动画技术,教师在各类现实事物图像上勾勒出立体图形的轮廓,使图形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度得到提高。在趣味课堂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橡皮、魔方、水杯、西瓜等事物,引导学生识别这些生活常见物品,增加课堂趣味性。随后,教师播放在事物上绘制图形的动画,让学生跟随线条,描摹物品的立体轮廓,再介绍由轮廓延伸来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在解说后,教师让学生将文具盒中的立体图形和课件中的图形作对比,识别图形的具体特征,进而让学生感受辨认图形的趣味,加深学生对图形概念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推进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趣味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应用趣味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营造轻松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聆听教师发言,结合课堂趣味游戏,调动学生逻辑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学生课堂体验,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舒雅洁.信息技术助力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课堂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4(07):45-47.

[2]单丽萍.趣味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0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