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生产安全中车辆维修管理措施与技巧研究
陈帅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400043
引言:运输生产活动中,车辆的安全运行是保障整体安全的基础环节。车辆作为运输工具,其技术性能的稳定与可靠,直接关系到运输作业能否顺利进行。由于车辆需持续在各类环境下工作,部件损耗与故障风险客观存在。所以对车辆实施系统性的维修管理,维持其良好技术状态,是降低运输风险、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必要条件。
1. 运输生产安全中车辆维修管理的重要性
1.1 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运输车辆,尤其是承担重载、长距离运输任务的车辆,其各部件承受的磨损和负荷远超普通私家车。车辆维修管理,通过系统性的检查、保养和及时地维修,能够有效减缓这种磨损进程。通过定期更换机油和滤清器,能保持发动机内部清洁,减少摩擦,防止过度磨损;按时检查和调整刹车系统,能避免刹车片、刹车盘过早失效;对轮胎进行均衡换位和气压监控,能防止偏磨,延长轮胎寿命。
1.2 降低运营成本
车辆维修管理中,定期的预防性维护能够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故障隐患,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 [1]。可以通过及时更换老化的皮带来防止其断裂导致发动机停转,提前处理轻微的液压系统泄漏能避免昂贵的总成更换。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可以减少突发性、破坏性故障的发生概率,从而避免高昂的紧急维修费用、零部件更换成本以及伴随的第三方责任赔偿。
2. 基于运输生产安全中的车辆维修管理措施与技巧
2.1 日常检查措施
日常检查是车辆维修管理链条中最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常在车辆出车前、行车中及收车后进行,由驾驶员或指定人员完成。
2.1.1 驾驶前
出车前的检查重点在于确认车辆能否安全上路。检查人员需查看轮胎的气压是否正常、有无明显损伤;检查各连接部位,如传动轴、半轴等是否牢固,有无松动或漏油;确认灯光、喇叭、雨刮器等行车必备装置功能完好;检查燃油、机油、冷却液、制动液等关键工作介质的液位是否在正常范围,不足时及时补充。
2.1.2 驾驶过程
行车中,驾驶员需保持警惕,留意车辆是否有异常声响、异味,方向盘是否抖动,制动效果是否如常,这些都是潜在问题的直接反映收车后的检查则侧重于记录和初步处理。例如,清理车辆外部污垢,检查轮胎磨损情况,记录发现的问题,为后续的保养或维修提供依据 [2]。
2.2 定期保养
2.2.1 保养计划制定
定期保养并非简单的“一刀切”式操作,其项目内容和执行周期需要基于多重因素进行“量身定制”。保养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车辆制造商提供的《用户手册》或《保养手册》中的建议。这些手册通常根据车辆的设计、技术参数和使用环境,给出基础保养项目和里程 / 时间间隔。然后再深入地考量在于结合车辆的实际工况。例如,一辆主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其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磨损速度,与一辆频繁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启停的车辆会有显著差异。同样,长期在多尘、潮湿或严寒地区运行的车辆,其空气滤清器、冷却系统、电瓶等部件的保养需求也会更高。因此,优秀的维修管理会根据车辆的实际运行环境、平均行驶速度、载重情况、驾驶员驾驶习惯等数据,对制造商的建议进行动态调整,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保养计划。这需要车队管理者或资深技术人员对车辆性能有深刻理解,并能有效收集和分析车辆运行数据。
2.2.2 保养过程中的深度检查
定期保养不仅是更换机油、机滤等易损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会对车辆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这包括对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制动、转向、电气、空调、轮胎等各大系统的深入检查。例如,在检查制动系统时,不仅要测量刹车片、刹车盘的剩余厚度,还要检查制动液是否浑浊、含水量是否超标,制动管路有无老化、渗漏,以及 ABS 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对于轮胎,除检查花纹深度,还要检查胎面是否有割伤、鼓包,胎压是否均匀,以及是否存在不正常的磨损模式,这些都可能暗示车辆定位或悬挂系统的问题。对于发动机,除常规的滤清器更换,还会检查火花塞 / 喷油嘴的状况,排放是否达标,甚至可能涉及对发动机内部某些部件(如正时皮带、水泵、发电机轴承等)的听诊或振动分析,评估其剩余寿命。这种深度检查,结合对检查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能够建立起车辆各部件的“状态档案”,预测潜在故障风险,为后续的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2.2.3 保养记录
每一次保养,技术人员都需要根据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或时间,对照制造商的建议,结合车辆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维护 [3]。保养完成后,需详细记录所执行的项目、更换的零件、使用的油液品牌规格以及车辆当时的各项参数,形成完整的保养档案。
2.3 故障处理
2.3.1 故障诊断
维修人员接收到故障信息后,需结合驾驶员的描述和车辆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进行初步分析。随后,会运用专业的诊断设备(如 OBD 扫描仪)读取车辆的故障代码,这些代码能指向可能存在问题的系统或部件。在此基础上,维修人员会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可能包括对特定部件的拆卸、测量、替换测试等,逐步缩小故障范围,最终精确定位故障点。这个过程需要维修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区分是偶发性问题还是系统性故障,避免误判。
2.3.2 制定维修方案
在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点后,维修团队需要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这包括确定需要更换的零件、维修的具体步骤、预计的工时以及可能产生的费用。对于关键或复杂的故障,方案可能还需要经过技术主管的审核。与此同时,需要根据维修方案,及时准确地准备所需的备品备件。高效的备件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确保维修工作不因等待零件而过度延误。备件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必须确保符合车辆制造商的要求或行业标准。
2.3.3 实施维修与过程监控
维修方案确定并备件到位后,即可开始实施维修作业。在维修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对于一些关键工序或涉及安全性能的维修(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或测试,确保维修质量。维修人员需要专注细致,避免在修复一个故障的同时引入新的问题。
2.3.4 维修后的测试工作
维修工作完成后,必须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测试。这包括启动车辆,检查各系统是否恢复正常工作,进行路试以验证故障是否彻底排除,车辆操控性、舒适性是否达到要求。驾驶员在接收车辆前,也应再次体验,确认故障现象不再出现,车辆运行状态良好。只有经过严格测试和双方确认无误后,维修工作才算最终完成。
结束语:车辆维修管理中,从日常检查到定期保养,再到故障的及时处理,每项措施都需严格执行,形成闭环管理。这不仅需要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细致工作和持续学习。由此可见,通过系统性的维修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车辆故障率,减少安全隐患,确保运输作业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彭浩勇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举办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监管、车辆技术维修管理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培训班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4,(17):78-79.
[2] 季伟 . 危化运输车辆的“守护神”——记北京公交集团燃料供应分公司车辆维修工、北京市劳动模范杨洪亮[J]. 城市公共交通,2023,(11):7-9.
[3] 赵宇 . 福建省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赴宁德开展道路运输车辆技术和维修管理调研指导工作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3,(05):77.
作者一姓名:陈帅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80 年4 月6 日 ;籍贯:陕西省米脂县 民族:汉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目前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车辆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