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困境的破解与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李晓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6

引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现象非偶然,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视思政课简单等同于“课外活动”或“附加任务”,导致资源配置不足、师资缺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系统性,没能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需求,使活动流于表面。因此摆脱此困境,关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关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成效。本研究立足于实证调研,深入分析“形式化”困境的表现成因,提出针对性地优化路径,旨在为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增强育人实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中的

(一)思政课是塑造青年价值观的载体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其价值在于系统化、科学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信息爆炸、思潮多元的当代社会,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而思政课通过理论阐释、历史分析和现实观照,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坚定立场,其课程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论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例如,通过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在认知层面筑牢信仰根基。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强调互动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避免被动接受灌输,使价值观塑造更具内生动力。

(二)思政课是实现知信行统一的纽带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引导,导致“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脱节现象。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理论、深化认识。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调研,使其在实地考察中理解国家政策的现实意义;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让历史事件从书本走入现实,激发情感共鸣。同时,思政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践行所学,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化与外化。

(三)思政课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防线

高校思政课作为 固主流价值的重要使命。课程通过批判性思 辑陷阱。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本质” 时,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在分析国际关系时 锐性。思政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面或虚假信息误导。青年一代的思想防线牢固,才能保证 大变局中站稳脚跟、把握方向。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困境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形式化”困境的具体表现

1. 实践内容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设计上普遍存在同质化、浅表化问题,没能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仍停留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爱国影片、撰写心得体会等传统模式,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层次递进。实践内容与社会热点、国家战略的关联性较弱,部分活动仅满足于“打卡式”完成,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如乡村振兴调研往往变成简单的走访记录,缺乏对政策落地、民生改善等深层次问题的剖析,使实践沦为“走过场”,无法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目标。

2. 教学活动雷同,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低

许多高校仍沿用“教师布置—学生执行—提交报告”的固定流程,没能适应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院校甚至把实践教学简化为“集体观影 + 拍照留痕”,学生被动参与,主动性被严重抑制,机械化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倦怠感,部分学生仅为获取学分而应付了事,实践报告存在抄袭拼凑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评价机制僵化,重形式轻效果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普遍 重量化指标、轻实质成效”的倾向,过分强调实践报告的字数、活动照片的数量等表象数据,而忽 践成绩简单等同于“是否提交材料”“是否参加活动”,而非关 能力或价值观变化。评价标准没能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如社会责任 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估往往被忽略,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对实践报告的评语多为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指导,学生难以通过实践真正改进自身不足。

4.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不足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从主题设定到流程安排均以教师意志为主导,学生的创造性表达空间被严重压缩,例如,实践课题多由教师直接指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结合自身兴趣或社会关切自主选题;在调研过程中,教师过度干预数据分析方法,导致学生机械执行指令,缺乏探索的机会。部分教师因担心管理难度,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易控制的实践形式,如校内讲座或线上观影,而非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自主调研,“保姆式”教学管理模式虽然便于考核,却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感,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形式化”困境的成因分析

从管理层面看,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定位存在认知偏差 视其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设滞后是另一关键因素,许多思政课教师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自身对国情 现实深度的实践方案,加之教学评价体系过度强调科研成果, 计角度观察,实践教学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监管机制,各校自行其是, 为应付检查而追求短平快的显性成果,催生了打卡拍照式的形式主义。上述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阻碍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的结构性矛盾。

三、破解“形式化”困境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实践育人目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 的根本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深层次提升。当前不少高校 育人的价值,导致教学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 变为“核心性”环节,借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通过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主动性 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全面发展的载体。只有把育 传统教学的壁垒,推动实践教学走向深度与广度的统一,实现思政课的根本育人功能

(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单一与机械重复,是造成思政课 形式化” 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 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打造贴合时代脉搏的实 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同时应充分 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段衔接的体系,形成从认知到体验、再到反思和提升的完整实践链条,推动学 思想 的深化与升华,避免浅尝辄止的形式主义。

(三)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一方面,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融合,提升教 杂社会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高校应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邀请理论界和实践界 促进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是提高教学亲和力的基础,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基层、企业、社区等实践一线,积累第手材料,增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分享实践教学经验,也有助于构建教学共同体,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优化评价机制,突出过程与效果并重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是导致思政 形式的重 而优化评价机制应立足于科学性和多元化,强调过程管理与效果评 践深度和思想收获。具体而言,可引入形成性评价方法, 生自我反思,培养其自我提升的能力。教师评价应注重指导性 评价指标体系需涵盖思想认知、价值观塑造、能力提升和社会责任感 成综合评价框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态跟踪,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五)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主动参与

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主导,要转变这一局面,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实践项目设计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其个 和专业背景自主选择实践内容,通过设立学生实践团体、自主调研课题和 协调。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实践流程,参与决策,发挥主人翁精神。 有 意识,才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摆脱表层“完成任务”的形式化,转向内涵丰富、效果显著的 程 学生形成自主价值判断,实现思政课的根本育人目标。

(六)整合学科资源,推动跨学科合作

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课通常是不依赖于其他科目来开展教学的,缺少和其他科目之间的有机融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往往不仅仅表现在思政课自身,更重要的是要同其他学科知识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给学生带来较为全面的教育体验。跨学科合作可以为思政课程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方法。可将其融入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课程中,多学科联合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比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候,可结合历史学课程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历史演变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认可。思政课也可和社会实践课程,心理学课程联合授课。将其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所认识,又可以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等,对社会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促进思政课实践性、针对性的加强。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一)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 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突破单一课堂的限制,也需打 个互联互通、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政府部门、企事业 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多种合 影响力,打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化实践内容的体系,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 校内各教学部门之间也需加强协作,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程的有机融合,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信息化手段助力实践教学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现 建智慧思政 ,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数据分析和大数 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的科学化管理 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整合海量优质思政 推 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智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和研 度, 推力 传 化转型,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三)强化全过程指导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指导保障机制,从制度设计、师资力量、资源保障到评价激励等多个环节形成合力。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考核要求,保证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师资建设方面,除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应设立专门的实践指导团队,承担日常的学生实践指导、问题答疑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困难。资源保障则包括充足的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特别是在经济资源投入上,应体现优先支持的原则,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激励机制要覆盖教学各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实践表现评价体系,高校也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反馈,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优秀做法。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但是当前实践教学仍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多元价值观的交锋、青年认知方式的变化,都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本质功能,突破固有思维定式,在守正创新中探索更具时代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 丁玉洁 , 叶娟娟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态探索 [J]. 才智 , 2024(12):49.

结语

[2] 梁丽萍 . 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24(4):28.

[3] 周菲 , 沈含笑 . 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J]. 大学 : 教学与教育 , 2023(5):164-167.

[4] 崔浩 .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和吸引力 [J]. 河南教育 : 高教版 ( 中 ), 2023(1):32-34.

[5] 刘欣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1):85-88.

作者简介:李晓虹(1975.5--),女,汉族,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