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比较研究及教学应用
曹芮熙
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阿拉伯语习语和汉语成语是人类语言体系里的重要部分,它们承载着各自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历史底蕴:阿拉伯语习语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历史影响,用独特方式展现阿拉伯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汉语成语则源于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包含丰富历史典故和哲理,是中华文化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研究这两种习语很有必要,因此,本文研究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在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此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阿拉伯语习语;汉语成语;跨文化;教学应用
引言
阿拉伯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在各自文化体系里都极为重要,它们既是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传承文化的关键符号,所以,对比研究二者,能深入洞察阿拉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异同,给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一)宗教文化影响
阿拉伯文化深受伊斯兰教熏陶,众多阿拉伯语习语都和宗教挂钩,像“朝觐天房”这一习语,就来自伊斯兰教的朝觐仪式,是穆斯林一生必做的宗教功课之一,彰显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文化里的核心地位以及对阿拉伯人生活的深远影响;汉语成语里也有不少和宗教文化有关的,比如“借花献佛”,出自佛教典故,意思是用他人的东西来做人情,在汉语教学时,教师讲讲佛教基本教义和相关故事,能帮学生理解这个成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比这一习语和成语,学生能清楚看到宗教文化在不同语言里的呈现形式以及对语言表达产生的作用。
(二)历史典故承载
阿拉伯语习语往往藏着丰富历史典故,像“欧麦尔的鞋子”,欧麦尔是伊斯兰教史上第二任哈里发,以公正廉洁闻名,这个习语用来称赞某人行为、品质像欧麦尔那般高尚可信,教学时,教师把欧麦尔生平事迹及其在阿拉伯历史中的重要贡献讲清楚,能让学生了解习语背后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记住这个习语;而汉语成语堪称历史典故的宝库,比如“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把和氏璧安全从秦国带回赵国,展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与智慧,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故事,能让学生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氛围,领略人物风采,明白成语表达的含义与价值。对比这类习语和成语,学生便能体会到不同文化里历史典故对语言的丰富与滋养。
二、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结构形式比较
(一)固定性与灵活性
阿拉伯语习语结构相对固定,不过在特定语境下也有灵活性,像“眼睛是心灵的镜子”,表达时基本结构不变,实际使用时,能依据语境适当调整,比如“他的眼睛就像心灵的镜子,透露出他的真实想法”,所以,在阿拉伯语教学里,教师可通过大量例句,让学生熟悉习语的固定结构与常见灵活用法,以此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汉语成语结构更加固定,一般不能随意改动字词和顺序,例如“一马当先”不能说成“一马先前”,故而,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强调成语结构的固定性,让学生准确记忆并正确使用成语;还能引导学生分析成语结构特点,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含义和用法。对比二者在结构固定性上的差别,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规范。
(二)韵律与节奏
阿拉伯语习语的韵律和节奏独具美感,常运用押韵、重复等手法强化表达效果,如“白天是朋友,夜晚是敌人”,借“白天”与“夜晚”、“朋友”与“敌人”的对比,还有句式的对称,实现简洁有力的表达,所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感受阿拉伯语习语的韵律节奏,提升学生语感;汉语成语同样十分注重韵律节奏,不少成语读起来顺口流畅,像“眉飞色舞”,平仄搭配,极具节奏感,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能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成语的韵律美,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和口语里运用成语,增强语言感染力。对比二者在韵律节奏上的特点,学生能更好地欣赏和运用两种语言的习语与成语。
三、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教学应用策略
(一)对比教学法
在阿拉伯语和汉语教学里,教师可运用对比教学法,把阿拉伯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对照着讲解,如讲解阿拉伯语习语“把盐撒在伤口上”时,与汉语成语“雪上加霜”作对比,教师可以先各自介绍这两个习语、成语的含义、来源及用法,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在语义、文化内涵以及表达效果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两个习语和成语的特点,还能提升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二)文化融入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着重把阿拉伯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入习语、成语教学,如讲解阿拉伯语习语“像沙漠中的清泉”,教师可介绍阿拉伯沙漠的地理环境和沙漠文化,让学生明白沙漠在阿拉伯人生活里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好理解该习语表达的珍贵美好之意;汉语教学中,讲解“卧薪尝胆”时,教师可讲述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背景,体会成语蕴含的坚韧精神。通过文化融入教学,学生能更透彻理解习语、成语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尊重感。
结束语
阿拉伯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在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共性:通过跨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相互联系。在教学应用中,采用对比教学法以及文化融入教学等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未来的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习语和成语的研究和教学,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薇.汉语成语中蕴含的传统饮食文化解读——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二版)》[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0):316-316.
[2]宁佐权.从汉语成语看古代官员的察举任用[J].学语文,2023 (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