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创生策略探究

作者

陈海虹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215600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生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推动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一、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创生必要性

核心素养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科学思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对复杂问题、创新创造的核心力量,而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创生思维型课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通过思维型课堂,学生能在科学学习中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1]。

思维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还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小学科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养转变,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创生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科学思维兴趣

在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充满趣味性与启发性的真实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探究的兴趣,为科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2]。

例如在 “食物的消化” 教学中,教师可模拟 “人体消化工厂” 情境,将教室布置成消化系统的各个 “车间”,如口腔车间、胃车间、小肠车间,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消化器官角色,模拟食物进入口腔被牙齿咀嚼、唾液混合的过程,思考牙齿的不同形状对咀嚼的作用;在胃车间,借助道具演示胃的蠕动,讨论胃酸在消化中的功能;在小肠车间,通过分析营养物质的吸收,思考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融入 “消化工厂” 的运转,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思考食物消化的科学原理,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科学思维的火花,逐步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设置阶梯问题,引导深度思维发展

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能够推动学生科学思维向深度发展。以 “植物的向光性” 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提出基础问题:“把植物放在窗户边,为什么植物的茎和叶会向窗外生长?” 引发学生初步观察与猜想;接着抛出进阶问题:“如果改变光照的方向,植物的生长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促使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光照方向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随后提出拓展问题:“植物向光生长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将植物的向光性与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等知识相联系,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最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在黑暗环境中,植物还可能通过哪些方式适应环境?”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大胆联想和创新。这样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不断思考、解答和质疑中,逐步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实践思维能力

实践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强化实践思维能力。比如,在 “搭建纸桥” 项目探究活动中,教师先展示不同形状的纸桥模型,提出挑战任务:“用一张 A4 纸搭建一座能承受一定重量的桥”。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结构稳定性等科学知识,提出设计方案,而后不断尝试不同的折叠、组合方式,如将纸折成瓦楞形、三角形等结构,并通过实验测试纸桥的承重能力,当发现纸桥无法承受预期重量时,学生要分析失败原因,是结构设计不合理,还是材料使用不当,进而调整方案重新搭建,在反复的实践探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原理,更学会运用实践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方案设计到动手操作,再到反思改进,整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3]。

(四)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思维持续提升

构建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反馈与改进方向,促进科学思维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 “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实验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与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结论推导的逻辑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评时,对照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反思自己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的表现,总结收获与不足;小组互评环节,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实验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改进建议。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思维导图绘制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科学思维的优势与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强化。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创生是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一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参考文献:

[1] 经蕊 . 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为例 [J]. 湖北教育:科学课 , 2024(6).

[2] 帕提马·艾比布拉 . 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七).2023.

[3] 陈汉东 . 例谈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策略 [J]. 语文新读写 , 2020, 000(021):P.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