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赋能下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研究典型案例

作者

赵华群 刘新故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一、案例背景

拟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发现有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评价与目标脱节等问题,导致“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不足。所涉及的学科课程领域‌是思政课课程,在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下,本案例主要聚焦“法治观念”培养与价值引领为重点进行阐述。

技术环境‌。依托智慧课堂平台,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虚拟现实(VR)和数据分析技术,使用AI工具如“科大讯飞智慧课堂”、虚拟场景生成器、学情分析系统等。

二、案例概述

基本情况‌:以思政课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为例,通过AI技术构建“目标—内容—评价”一致性教学闭环。

实施思路‌:课前AI分析学情,匹配个性化教学资源;课中通过虚拟场景模拟社会情境,引导学生思辨;课后AI生成多维评价报告,动态优化教学策略。

智能案例推荐‌:AI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推送差异化法治案例,强化内容与目标的适配性。

虚拟场景互动‌:VR模拟“网络暴力”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规则意义,技术实时分析情感倾向并反馈。

动态评价分析‌:AI跟踪课堂讨论关键词与答题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辅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学情诊断(1周)‌

数据采集‌:通过问卷和线上测试收集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水平,AI(NLP)分析高频困惑点。

资源匹配‌:AI从法治案例库中筛选匹配学情的案例(如“交通法规”与“网络言语”),生成分层学习任务单。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实施(2课时)‌

情境导入‌:VR展示“网络暴力”场景,学生分组扮演“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AI捕捉情绪波动并生成情感热力图。

思辨讨论‌:教师抛出问题“规则如何保护我们?”,学生通过平板提交观点,AI聚类高频词(如“自由”“责任”),实时投影词云引导深度讨论。

AI即时反馈‌:系统根据学生发言逻辑性、价值观倾向打分,推送补充案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款),强化教学针对性。

第三阶段:课后评价与优化(3天)‌

多维报告生成‌:AI整合课堂行为数据(发言次数、答题正确率)、情感分析结果,生成个体与班级评价报告,标注目标达成度薄弱环节。

教学策略迭代‌:教师根据报告调整下一课时内容,例如增加“规则与自由”辩论环节,AI同步更新资源库。

第四阶段:长期跟踪(1学期)‌

AI对比各单元教学评一致性数据(目标—内容匹配度、评价吻合度),形成动态改进模型,为教师提供周期性优化建议。

技术应用要求

数据驱动‌:需确保学生行为数据的隐私合规性,采用脱敏处理与加密传输。

技术适配‌:VR场景需适配普通教室设备,支持低延迟交互;AI分析模型需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设计评价维度。

人机协同‌:教师主导教学设计,AI提供工具支持,避免技术过度替代人文思辨过程。

创新点‌:以AI技术打通“目标—内容—评价”全链路,通过情感分析、动态推荐和学情追踪,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闭环优化,提升价值引领实效。

四、成效与创新

(一)成效点‌

1.学生层面‌

学习参与度提升‌:VR情境模拟使课堂互动率从60%提升至90%,学生观点表达频次增加2倍,情感分析显示“规则认同感”关键词占比提高35%。

目标达成度优化‌:单元测试中“规则价值理解”相关题目正确率从72%升至89%,课后AI报告显示85%学生能关联法律条款与生活案例。

2.教师层面‌

精准教学能力增强‌:AI学情分析使备课效率提升40%,教师根据动态报告调整教学策略的频率从每月1次增至每周2次。

评价科学性突破‌:AI多维评价覆盖学生的知情意行品德发展规律核心素养(如“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量化评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数据吻合度达92%。

机制创新‌:

建立“AI诊断—场景建构—动态反馈”一致性闭环,教学评一致性目标匹配度从68%提升至87%。

(二)创新点‌

1.技术赋能价值引领‌

情感计算与价值观评价‌:通过NLP情感分析学生发言中的价值观倾向(如“公平”“正义”词频),结合表情识别技术,量化道德情感变化。

动态资源适配‌:AI根据课堂实时数据(如讨论热点)推送关联法治案例,实现“目标—内容—评价”动态校准。

2.教学模式重构‌

“人机共育”角色分工‌:教师负责价值引导与思辨深化,AI承担学情诊断、资源匹配与数据追踪,避免技术替代人文关怀。

跨学科评价模型‌:融合法学、教育学、数据科学,构建“知识掌握—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五、总结与反思

(一)经验总结‌

1.技术适配性是关键‌

AI工具需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性,例如:VR场景需避免过度娱乐化,案例库需经教育专家审核,确保价值观导向正确。

2.数据驱动需与人文融合‌

AI生成的评价报告需教师二次解读,例如:某学生发言中“自由”词频过高,需结合课堂表现判断是思想偏差还是表达误差。

3.轻量化技术降低门槛‌

采用“平板+投影”实现轻量化VR交互,避免设备复杂化,保障农村学校可复制性。

(二)问题反思‌

1.技术依赖风险‌

部分教师过度信任AI推荐案例,忽视学情差异性,例如:某班级学生普遍关注“家庭规则”,但AI仍推送“社会公德”案例。

2.数据伦理隐患‌

情感分析涉及学生隐私,需明确数据使用边界,避免将“价值观评分”标签化,引发家长质疑。

3.长效性不足‌

AI动态优化模型尚未与校本教研深度结合,部分教师仅将报告用于短期调整,缺乏学期改进意识。

(三)改进方向‌

1.构建“人工审核+AI推荐”双通道机制‌,由教研组对AI推送内容进行价值观复核。

2.开发匿名化情感分析工具‌,仅反馈群体趋势,规避个体数据敏感性问题。

3.强化教师AI素养培训‌,重点提升数据解读与伦理决策能力,避免技术工具化倾向。

4.核心价值‌。本案例证明,AI可通过“精准诊断—情境沉浸—动态追踪”助力教学评一致性,但需坚守“技术为育人服务”底线,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