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程管理中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优化研究

作者

曾水张

湖北广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咸宁市 437500

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单一项目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综合发展与市场多样化需求,多项目并行管理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随之而来的资源协调难题也日益显现。尤其在人力、物资、设备等关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多个项目间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减少冲突与浪费,成为制约项目群整体效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资源调配方式往往存在计划滞后、信息不畅、协调机制单一等问题,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甚至项目失败。面对日趋复杂的工程管理环境,亟需构建科学高效的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项目综合效益最优化。

一、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的基本理论与现状分析

(一)多项目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多项目管理(Multi-Project Management)是指在同一组织内部对两个及以上具有一定关联或独立性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调度与控制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在有限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协调手段,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1]。其主要特点包括资源共享性强、项目优先级动态调整、管理结构复杂和信息集成需求高。在工程建设行业,这一模式尤为常见,尤其是大型建筑集团通常会同时承接住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综合体等多个不同类型项目。这些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力、设备和材料资源存在高度重叠和竞争,比如塔吊、混凝土泵车、人力工班在不同项目间反复调配。若协调机制不完善,易导致资源配置冲突和利用率下降。与单一项目管理相比,多项目管理对管理人员的整体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依赖动态调整策略和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支持。

(二)多项目资源协调的核心要素

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涵盖人力资源、物资与设备资源、财务资源及信息资源四个核心方面。人力资源协调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与施工班组的动态调配,尤其是一级建造师、安全员等关键岗位,由于其资质要求高、数量有限,必须借助排班算法(如遗传算法)与BIM 技术进行施工负荷模拟,以实现动态排班与合理分配。物资与设备资源协调则集中在塔吊、混凝土罐车、施工电梯等大型机械设备的共享调度,行业内普遍要求设备利用率维持在 85% 以上,以避免设备闲置与浪费 [2]。财务资源协调重点在于现金流管理,通过现金池与统一支付平台模式,实现跨项目资金集中管理和调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风险控制能力。信息资源协调方面,需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项目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资源、进度、人员与物料的实时共享与动态调整。推荐采用ERP 系统与Primavera P6 等专业项目管理软件,整合多项目的进度、人力、物料等关键数据,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三)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的现状问题分析

当前多项目管理实践中,资源协调机制普遍存在资源配置失衡、冲突频发与协调机制不完善三大突出问题。资源配置失衡表现为高峰与低谷期交替严重,如混凝土罐车设备在某些项目出现闲置率超过 50% ,而在其他项目则因设备不足导致停工和进度延误。冲突与延误频发主要源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调度系统,多数企业未能将关键路径法(CPM)与资源平衡分析有效结合,致使多个项目同时对同一资源产生无序竞争,影响整体工期和成本控制。协调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过度依赖人工经验和临时协调会议,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平台与预警机制,信息系统集成度不足,导致资源配置决策滞后、反应不及时,进一步降低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效益。

二、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优化路径分析

(一)资源需求预测与动态分配机制优化

为提高多项目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建立精准、动态的资源需求预测体系,避免因盲目调度导致资源闲置或短缺。具体做法是,基于项目历史数据与市场行业平均指标,采用ARIMA 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例如,通过分析三年内 50 个工程项目中塔吊使用时长、峰值需求与间歇周期,构建月度与周度预测模型,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模拟不同项目工期重叠情况下的资源冲突概率分布。预测结果与 ERP 系统数据实时对接,通过系统自动调整资源预分配方案。例如,当系统预测某月第3 周住宅项目与市政道路项目同时达到设备需求高峰,超过企业现有资源容量 10% 时,系统将提前两周发出调度指令:优先向住宅项目分配塔吊,市政项目则通过租赁方式弥补缺口。动态分配机制还需辅以可视化工具支持,如资源甘特图与实时调度看板,在实际应用中,某企业利用 Microsoft Project 结合 Power BI,搭建了设备负荷实时监控平台。平台采用颜色编码表示不同状态:绿色表示设备正常利用,黄色表示负荷临界,红色表示资源超负荷,调度人员通过图表即可快速掌握多项目间资源状态,有效缩短调度反应时间。

(二)多层次协调管理体系构建

为实现多项目资源高效协调,企业应从组织架构上建立战略层、战术层与执行层三级管理体系。战略层由企业高管与项目总经理组成,负责制定年度资源配置总体方案,明确各项目的优先级排序与资源分配比例[3]。例如,针对住宅、商业和市政三类项目,确定住宅类项目设备优先保障比例为 50% ,商业项目为 30% ,市政项目为 20% 。战术层设立专职资源协调办公室(Resource Coordination Office,RCO),配备专职调度人员、数据分析师与 IT 技术支持人员,负责日常资源调度与应急协调。以某建筑集团为例,RCO 设立后,明确要求每日8:00 和16:00 两次发布《资源调度日报》,对各项目人力、设备、物料库存情况进行滚动更新。执行层由项目经理与施工班组长组成,主要负责现场实际操作与反馈。信息平台作为三层结构的重要支撑,应实现项目进度计划、设备动态状态、人力排班表等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实时共享。例如采用 Project Server+Power BI 平台,每当设备利用率超过 90% 或人力负荷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通过企业微信推送预警信息,通知 RCO 及相关项目负责人,确保调度决策及时执行。

(三)冲突管理与协调机制优化

多项目环境下,资源冲突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需建立完善的识别、协调与反馈机制。冲突识别应依赖实时监控系统,通过设置关键资源指标阈值,如人机比超过 1:5、设备利用强度超过 85% 即触发预警 [4]。以某项目为例,当系统检测到连续 3 天混凝土泵车利用率超过90% ,且排队等待时间超过 30 分钟,自动向 RCO 和项目经理发送冲突警报。协调机制则通过固定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实行每周一次跨项目协调会议,并在 ERP 系统内设置资源协调申请流程,参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相关规定明确资源优先级划分与调度原则。危机应对方面,企业应设立资源调度应急预案库,包括备用设备、机动班组与快速审批流程。例如配置 20% 施工机动班组,平时轮休或培训,必要时 24 小时内可进入任一项目现场,同时配备 5% 备用塔吊、混凝土设备,签订与第三方租赁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确保突发情况下3 小时内完成设备调拨或租赁。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因调度失误导致工期延期的风险。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配套措施

资源协调机制是否能够长期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激励与约束措施的合理设置。首先,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明确的“资源协调绩效指标”,例如:设备利用率不低于 80% 、调度响应时间不超过 2 小时、人力调度准确率不低于 95% 某企业采用资源协调考核与奖金挂钩的办法:若RCO 连续一个季度内保持设备利用率 85% 以上,调度及时率 98% 以上,则额外发放 15% 绩效奖金。同时,企业内部需签订《资源使用协议》,明确各项目资源调度优先顺序及费用分摊标准 [5]。例如,规定若住宅项目优先调用市政项目设备,每小时支付 500 元内部调拨费用,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各项目主动提高自我资源管理水平。约束措施方面,企业设立统一资源占用计价规则,并配备资源协调专员定期检查项目实际占用情况,若发现资源长期占用未及时归还或超出合同约定时间,按照滞纳金标准进行处罚。以某集团为例,2024 年度共处罚 3 个项目因塔吊占用超期行为,累计罚款约人民币 10 万元。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内部形成公开、公平的资源竞争机制,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强化了内部管理规范。

三、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优化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与分析框架

选取某大型建筑企业年度 A 市多项目群管理作为研究案例。该企业在 A 市同时管理住宅小区、商业写字楼与市政道路三个大型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 50 万平方米,施工人员超 1500 人,涉及塔吊 20 台、混凝土罐车 30 辆及其他施工设备若干。由于项目类型不同、周期安排不一致,资源调配压力尤为突出。实施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优化之前,企业普遍存在混凝土罐车调度冲突、电梯设备利用率低、人力排班混乱等现象。例如,2022 年下半年曾发生因塔吊调度失误导致某住宅项目停工 48 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超人民币 80 万元。为了系统性分析优化效果,本文以资源配置效率(如设备利用率、人力利用率)、项目进度控制(如工期缩短比例、关键节点完成率)与成本管理(如设备租赁费用降低比例、材料浪费率下降)三方面作为核心量化指标,结合企业ERP 系统导出的半年数据进行效果评估。

(二)优化措施实施过程

针对现状问题,企业首先在原有信息平台基础上,全面搭建 ERP 与 Power BI 集成平台,实现三项目人力、设备、物资与财务资源的统一录入与动态管理。系统内录入包括设备使用时长、人力排班、材料库存与现场进度等超过 500 项细化指标。通过历史数据曲线建立基于 ARIMA 模型的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每周修正资源需求计划,确保预测结果与实际施工需求同步更新。协调体系方面,专门成立资源协调办公室(RCO),配备协调主管 2 人、数据分析员 3 人、系统管理员 2 人,实行每日发布《资源调度日报》制度,报告内容包括设备负荷状态、人力使用率、库存周转情况等。激励与约束措施方面,企业内部签订《资源协调绩效合同》,对 RCO 及各项目团队设定明确奖罚规则:调度响应时间超过 6 小时,扣罚协调人员绩效工资 5% ;连续三次出现设备闲置或冲突未及时处理,团队整体绩效下调 10% 。此外,配置 20% 机动施工班组,如机动混凝土班组、钢筋绑扎班组,统一管理备用设备如塔吊2 台、混凝土泵车 3 辆,并与本地设备租赁公司签订 24 小时应急调度协议,提高紧急情况下的资源调度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三)效果评估与分析

优化措施实施六个月后,企业综合成本下降 8.7% ,主要体现在设备闲置减少、设备租赁费用压缩以及施工进度提升所带来的间接收益。项目平均工期缩短 12% ,其中住宅项目从原计划 18 个月缩短至 16 个月。塔吊设备利用率由优化前的 68% 提升至 86% ,混凝土罐车空驶率由优化前平均 30% 下降至 15% ,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冲突事件由月均 5次降低至不足 1 次,尤其在市政道路项目混凝土供应调度方面效果明显。此外,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资源调度自动化,大幅减少了调度人员的人工干预次数,每日人工调度工单由原来的15 单降至 5 单以内。不过,评估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例如人员调度方面夜间紧急响应仍存在延迟,RCO 夜班值班机制不够完善,机动班组在夜间未能及时到位的情况偶有发生。企业已计划进一步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例如增设夜班协调岗位、增加夜间值班人员数量,并优化备用资源池配置比例,将机动施工班组比例由 20% 提高至 25% ,以进一步提升资源协调的灵活性和应急保障能力。

总结:

通过对工程管理中多项目资源协调机制的系统研究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建立科学、高效的资源协调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和项目执行力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围绕资源需求预测与动态分配、多层次协调管理体系、冲突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优化措施,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协调机制能够明显降低资源闲置与冲突发生频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与项目进度控制水平。然而,协调机制的完善仍需在人员调度灵活性、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祺. 多项目管理中资源平滑优化问题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2020.007149.

[2] 李飞飞 , 徐哲 . 基于两阶段资源分配协调机制的分布式多项目随机调度 [J]. 中国管理科学 ,2022,30(12):38-51.

[3] 胡玲萍 . 建筑工程多项目管理与资源配置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 宁波市北仑大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24:151-152.、

[4] 周勇 .J 公司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案例研究 [D]. 大连理工大学 ,2023.005346.

[5] 王奥林 . 企业多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整合 [J]. 现代班组 ,2024,(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