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叶晓风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小学校 重庆 402274
引言:
体育是中小学校教育中达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而体能训练则是体育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自身体魄,还能够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意识。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将体能训练视为体育教学工作核心之一,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创新体能训练内容及形式,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成效。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活动,向学生传授相关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及运动技巧等。然而,体育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能状况等,带领学生开展体能训练,不断积累学生运动量,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提升自身体育竞技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将其有机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步提升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强化体魄需要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 6~17 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接近 20% ,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等。面对这一威胁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各中小学校有必要注重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度,通过科学规划体能训练方案,开展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活动,使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锻炼的好习惯,能够有效预防肥胖、近视等常见疾病,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基础[1]。
二、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趣味化游戏课程
为了激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吸引其全身心投入到体能训练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对现有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进行改善,设计趣味化游戏课程,鼓励学生积极体验这些体育游戏,使其在玩耍过程中提升身体素质、强化自身体魄,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目标。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可以设计“障碍赛道”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体能水平,调整障碍跑难度和复杂性,将单腿跳、平衡木、快速跑、爬行等体能训练项目融入其中,顺利完成赛道设计。比如,针对中低年级学生,障碍赛道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强化身体素质为主;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要适当融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如团队协作精神、对抗竞争意识等。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体育游戏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体育项目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另外,体育教师可利用 AR/VR 技术构建真实体育游戏,如“奥运冠军之路”,让学生在体验不同奥运项目时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个性化体能训练
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严格依照学生身体特点、运动技能等要素,围绕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薄弱点,为其量身定制体能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身体潜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身体报告及体能测验,全面掌握学生身高、体重、力量、耐力等多个方面,将其作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的基础。例如,在学生核心力量训练中,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将其划分为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及下肢力量这三种。其一,需综合考虑男女学生体能差异,设定多层次的体能训练负荷,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肢力量水平;其二,应立足于核心力量训练视角,为学生安排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方面的训练,并将其与静力性训练有机整合,形成特定的训练节奏及规律,系统锻炼学生腰腹力量;其三,针对学生下肢力量训练,教师可选择不同场地及空间,设置典型训练方案,对学生实施训练指导,让学生通过单足支撑、静态深蹲等训练,改善学生下肢力量状况。
(三)引入智能化辅助工具
伴随智慧课堂深入建设,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智能化辅助工具的运用优势,如提升体能训练质量、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等。在跳跃技能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引入智能跳绳设备,让学生手持该装置完成体能训练,该设备能够实时记录学生跳跃记录,如次数、速度、时间等,形成相关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对跳跃能力不足的学生设定逐步提升目标,而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设定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如交叉跳、双摇跳。与此同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也为学生参与体能训练带来了全新体验。比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佩戴 VR 眼镜,直观体验武术实战场景,与所呈现画面中的武术家进行学习,实时获得动作反馈,并且学生也能与虚拟对手进行互动对抗,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武术动作规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四)开展家校合作共育模式
为实现学生体能训练落实到位,应依托家校合作这一渠道,学校及教师积极优化体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而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配合教师落实家庭体育锻炼计划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期间的体能训练表现。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双向引导,协同监督学生体能训练状况,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中,作为活动组织者,教师负责发布与体育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活动安排及锻炼要求等信息,通过在线直播、录制视频等功能实现教学内容传递;学生要利用QQ、微信群等,接受教师传达的各项训练任务,通过视频打卡、互动答疑、作业提交等环节与教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学生家长则要监督学生在家学习进度,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必要支持和鼓励,进而形成家校合作共育模式。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意义十分重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品德,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此,中小学校及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设计趣味化游戏课程,注重个性化体能训练,引入智能化辅助工具,开展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体育学习环境,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福军 . 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策略探索 [J].网羽世界 ,2024(7):79-80.
[2]武玉倩 . 现代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体育画报 ,2025(5):128-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