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者

周利楠

魏县第五中学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其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以邯郸市魏县农村高中每班50多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为切入点,探讨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培育路径。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深挖教学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方式,突破大班额及资源限制等困境,助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推动高中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农村高中

一、引言

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审美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在邯郸市魏县农村高中,由于每班学生人数较多,且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培育学生审美素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审美素养培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审美素养的培育能够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提升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进而塑造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丰富内心世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于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审美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艺术创作中展现独特的创意与风格。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益于美术学习,还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三、邯郸市魏县农村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学资源匮乏

1.教材与教具不足:美术教材更新速度滞后,内容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审美需求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时,教具数量有限,如绘画工具、石膏模型等难以保证学生人手一份,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美术教师数量不足,一位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指导。且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教学理念与方法相对陈旧。

(二)大班额教学困境

每班50多人的大班额教学,导致课堂管理难度增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尤其是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点评与指导,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美术基础与兴趣差异显著

农村高中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系统的美术教育,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个人兴趣,在课外有一定的美术学习经历,基础相对较好。

四、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将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例如,在讲解西方美术史中的印象派绘画时,教师可通过播放高清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印象派画家的创作过程及作品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印象派绘画的独特魅力,增强审美体验。

2.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等,教师可以发布教学视频、拓展资料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线上平台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深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1.融合地域文化资源:魏县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传统戏曲、民间手工艺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例如,组织学生对魏县皮影戏进行调研,了解皮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特点,然后让学生以皮影为灵感进行绘画或手工创作,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3]。

2.拓展艺术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如校园美术展览、社区文化墙绘制等。在校园美术展览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书法、手工等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1.多元化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时,不仅考量绘画技巧,还要评价作品的创意、情感表达、构图设计等;在课堂表现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提问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多样化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具有专业性和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与建议;学生自评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思维视野。例如,在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后,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对作品的满意度;然后小组内成员进行互评,提出优点与改进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给予专业指导。

五、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邯郸市魏县某农村高中高二年级某班,学生54人,开展为期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实践,旨在通过创新教学路径培育学生审美素养。

(二)实践过程

1.教学手段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讲解中国传统工笔画时,通过播放工笔画绘制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勾线、染色等技法的操作细节。同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工笔画的历史背景、名家作品赏析等资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2.教学资源挖掘:组织学生对魏县传统民间手工艺“花布染织”进行调研。学生深入当地染坊,了解花布染织的工艺流程,观察染织图案的特点。在课堂上,学生以花布染织为灵感,进行图案设计与绘画创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墙绘制活动,主题为“美丽家乡”,学生们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将魏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文化墙创作中。

3.评价体系构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内容和多样化评价主体。在评价学生的“花布染织灵感创作”作品时,从作品的创意、色彩搭配、对传统元素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和小组同学。教师评价注重专业性指导,学生自评引导自我反思,学生互评促进相互学习。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从之前的60%提升至85%。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显著增强,能够更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在作品创作方面,创意更加新颖独特,作品质量明显提升。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审美素养在本学期得到了提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也大幅增强。

六、结论

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邯郸市魏县农村高中美术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深挖教学资源、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路径,有效克服了大班额教学和教学资源匮乏等困难,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实践案例证明,这些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然而,审美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农村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红.美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20(7): 89-94.

[2]李华. 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培养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4): 78-82.

[3]赵刚. 地域文化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教育, 2019(9): 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