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何宝玉
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分校 福建漳州 363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价值观、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和探究,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推动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法的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再现、模拟法庭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悟道理、理解法律,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交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情境教学法还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能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提升综合素养,它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对策
(一)进行角色扮演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实际意义,角色扮演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学”,既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被动接受模式,又能让学生主动置身于特定身份,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中分饰“父母”“子女”“邻里”等角色时,他们会真实感受到权利与义务的双向关系,从而更深入理解道德规范与法治要求的内涵,这种方法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通过“做中学”“演中悟”,将抽象的法治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体验,形成鲜活的情感认知,同时它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在“家的味道”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表演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情境:一组学生扮演父母下班回家,另一组学生扮演孩子准备晚餐,另一组学生扮演爷爷奶奶等待团圆,通过角色的转变,学生会感受到家人之间相互付出与理解的温情,体会到“家”的背后不仅有物质支撑,更有道德规范与责任担当,例如当扮演“父母”的学生体会到辛苦劳作后仍要照顾家庭时,他们会更能理解父母的付出;当扮演“子女”的学生主动表达关心时,他们也在体验孝敬与尊重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从角色体验过渡到道德与法治的讨论:家庭成员之间应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家庭关系,通过这种角色扮演,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味道”的温暖,也实现了情感认知、道德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作为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手段,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相比文字叙述,视频更能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使抽象的道德理念、法律条文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与内化,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与已有生活经验的对比、联想、反思,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多媒体视频还提供了开放性、真实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角色立场,从而在思考中形成价值判断,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道德认知的关键养成阶段,视频资料不仅能满足其好奇心,还能引导他们在“看中思”“思中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提升的转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友谊的真谛”一课中,教师可以精选一段真实的影视片段,内容呈现两位同学在友情中遇到利益冲突的场景:一位同学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隐瞒真相,另一位同学因失去信任而情感受挫,视频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作、对话刻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友谊中的矛盾,在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角色的选择”“行为的后果”“如何处理矛盾”等角度展开讨论。例如,学生会站在片中角色的立场上思考:是否应该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友谊?如何在诚信与友情之间作出权衡?接着,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守诚信、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观影与讨论的互动中深化对“友谊的真谛”的理解,通过视频营造的真实感,学生不再是抽象地理解“友情”“诚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与思辨,逐步形成自觉践行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模拟家庭责任
模拟家庭责任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常用策略,它通过构建学生熟悉的家庭环境,使抽象的法律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体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责任、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义务,构成了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缩影。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如父母、子女、长辈等,帮助他们理解责任与义务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家的意味”,还能够在承担角色责任时加深对法律规范的理解,逐渐将“守法”的理念内化为自觉行为,这种基于家庭责任的情境模拟,不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也强化了学生对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的认同感。在讲授“做守法的公民”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家庭责任的案例,比如教师设定一个情境:某家庭中父母坚持遵守交通规则,拒绝酒后驾车,但子女偶尔会因贪玩想要违反校规,课堂中学生分别扮演父母与子女,通过角色互动再现家庭成员对遵守规则的不同态度,父母角色强调守法不仅是个人安全的保障,更是对家庭幸福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子女角色在体验中逐渐理解父母坚持守法背后的深层意义,学生不仅感受到亲情中责任与爱的约束,还能明白守法意识是从家庭小环境延伸到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纽带。
(四)分析家庭案例
家庭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帮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对家庭中常见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成员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到责任、尊重与包容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法律规范背后的价值理念,还能增强他们对家庭与社会良好秩序的认同感。在课堂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主动表达观点,参与讨论与辩论,在交流中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家庭案例作为缩影,不仅体现“家的意味”,更能通过对具体矛盾的剖析引导学生将经验迁移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而理解公民素养。在讲授“网络生活新空间”的主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案例,引导学生从亲情互动中思考网络行为的规范,例如,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某家庭中,父母担心子女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而子女则认为网络是结交朋友、学习新知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中,学生分组扮演父母与子女角色,对这一矛盾进行讨论,父母角色强调责任感的重要性,提醒网络生活必须守法合规;子女角色则表达追求友谊与自由的需求,在互动与辩论中,学生体会到“家的意味”中关爱与约束并存的价值,同时理解网络空间同样需要规则。
三、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更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体验、深入思考并内化道德规范,通过创设家庭情境、体验亲情互动、模拟家庭责任、分析家庭案例等多元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尊重与合作,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统一,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也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新杰 . 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1(8).
[2] 范林芳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4(22).
[3] 焦春霞.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J]. 前卫 ,2024(10):006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