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

作者

杨志伟

长治市太行职业中专学校 046000

AI 绘图、虚拟现实、动态交互等新兴技术重塑平面设计,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滞后明显,部分院校仍局限于手绘、基础软件操作及静态作品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在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注重实践与素养培养的背景下,不推进课程改革将导致学生难适配岗位,阻碍个人发展、制约专业建设。因此,剖析课程问题、探索改革路径,是中职平面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遇到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的滞后性

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其课程含平面美术构成、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Mugeda,以传统设计软件使用为核心。人工智能时代,岗位需求变化与新工具涌现使该校课程与社会需求存代际差。经交流发现,多数中职院校课程与之类似,未系统融入生成式 AI 工具,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AI 辅助设计”“跨媒介视觉传达”等新兴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二)实践教学的低效性

实践教学仍以标准化案例模仿为主,缺乏真实产业场景的浸润式训练;课堂上依托教材与实训任务,多数学生虽能完成设计作品,但因设计思维培养系统性不足,面对开放性设计任务时常茫然无措,难以实现技术技能与创意表达的有机融合,职业能力迁移性较弱。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以我校为例,教师知识结构多呈“单一化”:艺术设计背景教师对 AI 技术应用理解不深,信息技术教师难兼顾设计美学素养培育,与教学内容及工作实际脱节;且教师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多数教师安于现状,师资团队普遍缺乏“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开发能力,制约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精准对接。此外,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变革下 AI 与设计教学融合成必然趋势,但 2024 年初我校探索 Midjourney、SD 等国际主流生成式 AI 工具时发现,其对高性能硬件的高要求与学校现有计算机低配置矛盾显著,且短期内无解,严重制约 AI 技术教学落地。

一、我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动态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岗课赛证体系深化,中职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如下:

(一)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

针对技术迭代快而教材更新慢的问题,学校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开发《视觉营销实训指导书》活页式教材(供高二年级使用),每学期更新约 20% 内容,重点补充国产工具迭代功能与行业新需求。​岗课赛证联动方面,对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赛项、金砖国家技能大赛视觉艺术设计赛项规程,将竞赛要求的 AI 工具应用场景转化为课程实训项目;构建“国产轻量化AI 工具(豆包 / 可灵)+Photoshop/Illustrator”复合型工具矩阵,分场景应用,如创意草稿阶段用“可灵”生成多版 LOGO 雏形,终稿阶段用 Adobe 工具精细化打磨。

(二)深化课程与1+X 证书制度融合

聚焦“1+X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1+X 数字影视特效制作”等证书标准,将考核内容拆解为“AI 动态图形设计”“智能短视频剪辑”等模块化课程单元,实现教学与证书技能点无缝衔接。创新考核评价:学生证书考试可置换课程学分,考证实操成绩可作课程期末成绩,形成“一稿双用”效能。增设“ AI+ 影视”跨领域课程,如用“Deepseek”生成短视频分镜脚本、“豆包”生成广告配音,联动剪映制作“沁州黄小米”品牌短视频,既覆盖证书考核要点,又强化学生复合能力,打通“学、考、用”闭环。

(三)实施“双师型”师资升级计划

技术赋能与产教融合层面,建立教师常态化技术培训体系,定期开展“ AI+ 设计”专题研修并纳入绩效考核;每学期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要求将企业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案例。

跨学科协同与资源开发层面,组建“设计教师 + 技术教师 + 企业导师”联合教研团队,破解教学难题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如开发《长治非遗AI 设计》课程包,利用本地堆锦、剪纸图案、红色文旅资源训练定制模型,辅助学生快速设计作品。

(四)破解国际AI 工具与硬件支持不足问题

依托国产AI 技术突破,将“豆包”“可灵”等轻量化AI 设计工具融入教学,其算法优化与在线功能可满足教学需求、降低硬件门槛。本学期已系统应用,如品牌标识设计中“可灵”快速生成方案雏形、插画创作中“豆包”实现素材匹配与风格迁移,显著提升学生创意产出效率与作品质量,印证其实用价值与推广潜力;同时组织教师不定期为老旧电脑提供优化方案(如浏览器端工具使用技巧),保障低配置设备流畅运行AI 工具。

三、改革保障与成效预期

(一)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政策协同:对接国家职教改革政策,将“岗课赛证”融通纳入地方职教质量评价体系,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实训建设;

校企共培:组建校企双元育人委员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教学评价,形成“需求共研—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二)成效展望

改革预期推动学生能力从“单一技能操作”向“AI 赋能设计”转型,缩短岗位适配周期;构建“以赛促学、以证强技”机制,形成“校级—市级—国家级”竞赛进阶体系与 1+X “初—中—高”级认证通道;教师实现“技术素养—艺术修养—职教能力”三维提升,建成行业影响力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水平。

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平面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解决教学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兼顾当下需求与未来发展。通过“岗课赛证”深度融通与AI 全面赋能,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精设计、善技术、懂市场”的能力,使其成为企业所需“多面手”。

四、结论

综上,人工智能时代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需立足现实推进渐进式改革:构建动态课程体系衔接 1+X 证书标准,依托“双师型”培养提升教师技术指导能力,针对设备滞后探索“可灵”、“豆包”等国产轻量化 AI 工具适配老旧机房的低成本路径。职业教育价值在于构建“技术学习—证书认证—岗位胜任”闭环,如此资源薄弱院校亦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旧设备新技术”突围,践行“技术普惠人人”的职教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