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领域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中添加了综合与实践教学板块,旨在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结合小学教材实际,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教师如何创新综合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新课改。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常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远低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核心领域。部分教师将其视为“附加内容”,认为该领域不直接关联考试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压缩课时,或直接替换为习题训练课,导致“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该领域的教学目标理解偏差,将其等同于“课外活动”,未意识到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核心价值,如开展“校园测量”主题活动时,仅组织学生简单测量长度,未引导学生运用面积计算、数据整理等知识形成完整探究报告,削弱了该领域的育人功能。

1.2 教学内容设计缺陷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脱离实际”“缺乏层次”的问题,难以适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部分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设计社区绿化方案”,未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场景简化任务,导致学生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而无法深入探究;部分内容与数学知识关联薄弱,如“手工制作剪纸”活动,仅侧重动手操作,未融入“图形对称”“比例缩放”等数学元素,失去“综合与实践”的数学属性。内容设计还缺乏层次性,未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如“超市购物预算”主题活动,统一要求学生完成复杂的“折扣计算+预算分配”任务,基础薄弱学生难以完成,学有余力学生则缺乏挑战,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不佳。

2.创新教学策略

2.1 融合跨学科知识

融合跨学科知识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核心教学策略,能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在“校园植物观察”主题活动中,可融合数学与科学、语文知识:数学层面引导学生测量植物高度、计算种植间距、统计不同植物数量并绘制统计图;科学层面探究植物生长与光照、水分的关系;语文层面撰写植物观察日记,描述植物特征与生长变化,让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节日中的数学”活动中,融合数学与美术、品德与社会知识:数学层面计算节日装饰的尺寸、预算采购费用;美术层面设计节日装饰图案;品德与社会层面了解节日文化背景,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深化数学知识应用,同时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

2.2 运用项目式学习

运用项目式学习能为“综合与实践”领域提供连贯的探究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深化数学知识应用。以“校园节水方案设计”项目为例,教师可将项目拆解为“问题提出—数据收集—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用水浪费现象;数据收集阶段,让学生测量不同区域的用水量、计算漏水率;方案设计阶段,结合“比例”“预算”知识设计节水装置、制定用水管理制度;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 PPT、模型演示等方式呈现方案,阐述设计中的数学思考。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不仅巩固数学知识,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契合“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2.3 引入游戏化教学

引入游戏化教学能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综合与实践”的探究任务转化为趣味游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数的运算”相关实践活动中,设计“超市大赢家”游戏:创设模拟超市场景,为学生分配“购物预算”,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商品,计算商品总价,确保不超出预算,最终“购物方案最优”的学生获胜。在“图形认识”实践活动中,设计“图形寻宝大冒险”游戏:在校园内隐藏带有不同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的卡片,学生分组寻找卡片,记录图形特征,并统计各组找到的图形数量,完成“图形分类与统计”任务,获胜小组可获得“图形小达人”称号。游戏化教学通过设置任务目标、竞争机制、奖励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提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优化

3.1 多元化评价指标

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能全面反映“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效果,突破“单一成绩评价”的局限。评价指标应涵盖“知识应用”“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知识应用维度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是否能正确运用测量、计算、统计知识解决探究任务”;能力发展维度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与协作能力,如“是否能独立设计探究步骤”“;情感态度维度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态度,如“是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多元化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3.2 过程性评价强化

强化过程性评价能关注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成长轨迹,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误区。教师可通过“活动记录册”“课堂观察表”“小组互评表”等工具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记录册由学生自主填写,记录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思路、数据与反思,如“今天测量校园操场长度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课堂观察表由教师填写,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如“是否主动提出建议”“是否能倾听他人观点”;小组互评表由小组成员共同填写,评价彼此在协作中的贡献,如“是否按时完成分配任务”。过程性评价贯穿活动全程,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增强学习自信心。

3.3 评价结果反馈应用

科学应用评价结果能将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优化教学”的动力,避免评价结果“束之高阁”。针对学生个体,教师需通过“一对一反馈”“成果展示会”等方式解读评价结果:一对一反馈时,结合评价指标肯定学生的优势,同时指出改进方向;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教师与同学共同点评,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身不足。针对教学改进,教师需分析整体评价结果,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如“多数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中存在困难”,则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增加跨学科知识衔接的引导环节;若“学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较少”,则在项目设计中增加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真正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在反应出我国农村小学在实施该谏程的现状和实施策略方面不够全面深入。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策略的探究,提出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优化措施,有望推动该领域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俊辉.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 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2021:567-569.

[2]李欣瑞.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21.

[3]黄万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浅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