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作者

岩暖卯 李德文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复兴与世界变局,提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青少年是民族未来,但全球化多元思潮冲击其文化认同,易致价值混乱。若无科学引领,既碍个人成长,又危及国家长治久安。故亟须构建教育引导机制,在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理论与现实紧迫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实证调查,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进一步深化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内涵,为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探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推动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实践意义

调查结果可助学校精准把握边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需求,为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改进方法、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实证,提升教育质量;并指导家庭树立正确民族观,营造文化氛围,协同育人。同时为社会制定政策、开展活动、加强宣传提供依据,形成共育合力。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二、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德宏州瑞丽市为例

本研究以云南德宏州瑞丽市民族第一中学、第一初级中学、民族中学及第三民族中学学生为对象,依托 2024 年 10 月市教育体育局公开数据,通过问卷与访谈并行的混合方法,获取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量化认知及质性洞察。样本覆盖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少数民族分布均衡,具代表性,为后续研究奠定数据基础,提升结论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一)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

依托问卷星平台,本研究线上线下并行发放问卷 470 份,回收 459 份( 97.66% ),剔除无效后获有效样本 449 份( 95.53% );继而对瑞丽四校 9 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深描边疆多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为后续分析奠定数据与质性基础。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意味着他们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问题可以得知,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个方面认同度普遍较高。在“是否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中,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只有极少数学生持中立或不认同的态度,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您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个人发展重要吗?”这一问题中,认同度更高,有 86% 的学生“非常重要”,11%的学生“重要”。这体现出学生普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您是否愿意参与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这一问题中,完非常愿意的比例相较 于前面的问题来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这可能说明部分学生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或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尚未充分感受到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积极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二)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足

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主要还是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 数据显示这一占比高达 77.32% ,这表明学校在这一领域的教育工作较为有效。社会宣传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其效果较为有限。家庭影响和个人主动学习的比例较低。但是,家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当前,许多家长尚未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或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这 一方面的引导和培育。这种忽视不仅削弱了家庭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还可能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形成教育合力的缺失,达不到协同育人的理想效果。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同学的家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较为朴素简单的理解,或者是不知道和不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什么样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民族团结的行为。比如,在访问中,同学的家长与邻里搞好关系,体现的是自己本民族的民族团结意识,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

在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学校和家庭的不懈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积极引导。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中,如社会媒体、社区宣传栏、公共场所的横幅标语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展现并不充分,其频次和深度均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这反映出,社会在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潜移默化地引领青少年增强这一意识方面,其力度尚显不足。在“您是否经常在社区、马路、公告媒体上看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一题中仅有 51%的同学选择了“经常看到”这一选项。

三、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以持续性、情境性、渗透性补校社之隙,其隐性课程与榜样机制正向预测子女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感。因此,家长需通过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学习双路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定期阅读权威出版物、参加专题研讨,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叙事、文化符号与当代民族政策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保持对国家政策文本与社会舆情的动态跟踪,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家长可将宏大国家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家庭微情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日常化”方式嵌入子女的生活世界,从而为青少年在学校阶段时的进一步深化培育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

(二)加强社会宣传育人效能

“互联网+”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以《媒体传播法》为制度框架,构建“内容—分发—监管”闭环。依托微信、抖音、微博、B 站等矩阵,运用算法推荐,面向不同地域、民族、学科背景的青少年实现精准推送,使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再传播的日常经验,突破时空限制,提升覆盖面与渗透度。引入头部博主与机构,以短视频、直播、互动话题 IP 化转译民族文化;依托《网络安全法》等构建民族议题专项监测平台,实时抓取、语义分析、风险评级,完善舆情预警与分级干预,实现负面舆情早识别、早引导、早消解,形成“生产—分发—监管—评估”闭环,促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网络使用中深度嵌入。

四、结语

铸牢边疆多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民族复兴关键环节,需将宏观国家叙事转化为可感可验、可再生的微观情境体验,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一致化。实证表明,边疆多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度与自豪感显著正相关,然育人仍陷主体缺位、路径单一、深度不足、场域有限之困:学校独撑,校外协同不足;课堂单向灌输,缺情境交互;实践停留短期展演,缺持续反思;校园文化符号更新滞后。铸牢共同体意识系长期动态系统,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并建需求监测与策略调适机制,以适配代际变迁。

参考文献

[1]陈迪明, 许亨洪. 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网络首发).

[2][2] 崔舒怡, 严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62(4):14-21.

[3]候为刚, 翟炜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一项整合性理论分析[J].民族学论丛, 2025(1):5-13.

[4]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R. 湖北: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2024-12-31.

[5] 蒋永发. 协同共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性阐释[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 孟凡丽, 郭妍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网络首发).

[7] 宋才发.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生动力[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5,206(3):1-13.

[8] 王久才, 邱洪斌.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8):42-45.

[9] 王军, 赵娇. 展示逻辑与体验驱动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动向[J]. 西北民族研究,2025(3):5-17.

[10] 许锋华, 吕鑫源. 数智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变革图景与挑战应对[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11] 许莹. 高校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优势与路径[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169-176.

[12] 钟兰芳, 李婧. 教育强国蓝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刍议[J]. 民族教育研究, 2025(3):网络首发.

[13] 朱娅琴.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J]. 贵州民族研究, 2025, 46(3):166-172.

作者简介

岩暖卯,男(2003.4.17-),汉族,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人,玉溪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通讯作者信息:李德文,男(1978.3-),汉族,云南玉溪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以德宏州瑞丽市为例

(项目编号:S20241139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