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究

作者

胡明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2

前言:在陆续推出素质教育、新课改模式后,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降低学生负担,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双减”政策。但多数教师对“双减”理解存在误区,这使得“双减”并未得到高质量落实。小学数学是数学,甚至理工科目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探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环境和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1.“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用尽课堂的每一分钟,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秘诀就是多练,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在课堂上也需要反复对题型进行学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肌肉记忆”,从而提升其考试成绩。但在“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通过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并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对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并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在传统教育中,多数教师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教学目标,但在素质教育、新课改模式下,教学目标应转变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双减”背景下重要教学变化。数学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传统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会出现枯燥乏味问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学习能力差异,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确保所有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技能教学,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公式,并反复练习各类题型,保证学生在看到某一题型后,脑海中立刻能够浮现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学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但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一旦题型发生变化,学生可能就无法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解答,这不符合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的教学需求。

2.2 教学模式固化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需听讲、记忆、背诵各项知识点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课堂参与度较低,其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如果课堂枯燥乏味,在10~15 分钟后,学生的思维就会飘向其他内容,教学质量就会大幅下降。

2.3 作业设计不合理

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诀窍就是多练,教师会为学生设计大量重复、机械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堂上、课后,都需要对各类题型进行反复练习。这种作业设计存在枯燥乏味、单一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对作业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发展到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大量的作业也不符合“双减”政策需求,在“双减”要求下,教师需要尽可能减少课后作业量,这使得传统作业设计方式也不能继续使用。

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3.1 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高效的课堂始于精准的目标,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结合重难点与学生身心发育规律,设计合理的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并围绕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目标时,应确保目标明确指向某几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保证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章节教学时,教师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生能够看懂条形统计图和能够绘制条形统计图,而是能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章节,初步理解一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内容,并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技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遭遇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以将该章节设定为 2 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第二个课时则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寻找条形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分析内容,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1]。

3.2 创设探究性课堂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仅发挥引导作用。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仅仅讲解理论知识,会出现枯燥乏味问题。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方法,通过构建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情境,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大幅提升,这就能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地图和一些数据,随后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占地面积,并分别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数据展示[2]。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到校园中自行探索、丈量,以自己的方式获取数据、完成计算,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着良好帮助。

教师还可引入大量引导性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时,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避免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的情况,在分组时,应尽可能保持均衡,这不仅能保证学习、讨论质量,还能避免“标签化”问题出现。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探究知识时动手实践,特别是在学习《角的度量》等章节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剪裁、拼接等方式,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计算角的度数,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同样有着良好帮助。

3.3 设计分层化实践性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采用分层设计,保证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需求,让每一名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能有所得。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减少基础题数量,增加探究题数量,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则以基础题为主。在作业设计时,还应保证形式多元化,尽可能减少理论作业,可以加入实践作业、项目研究类作业,保证作业具有良好的趣味性,且有着一定的探究深度,这是在“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3]。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回家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材料,制作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每个形状至少制作3 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摆脱教材中立体图形的思维束缚,这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着良好帮助。

结语:在“双减”背景下,我国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教师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应尽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就能找到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在“双减”背景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美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25,(0 3):112-115.

[2]韩秀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 (上),2024,(10):109-111.

[3]李国栋.“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智慧,2024, (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