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暴风雨》的艺术特征和演奏处理
王心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一、《暴风雨》简介
创作于 1802 年的《暴风雨》,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自由、理想、人道的气息浓厚,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人文思想。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音乐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带有明显的自由与人性的气息,而在作品创作上,作为当时音乐名家的贝多芬(Bedofen)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质。从贝多芬的个人背景来看,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在当时已经得到社会的肯定,但听觉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减弱,尽管当时贝多芬只有 31 岁。无数次想要放弃音乐事业的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但内心的坚毅一次次帮他找回了自我。而作为这一阶段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暴风雨》的奏鸣曲在作品内容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残酷命运抗争的情感,其力度之大、战斗激情之浓贯穿了整部作品的始终。
二、《暴风雨》的艺术特征
《暴风雨》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采用了严谨的奏鸣曲式,在表现贝多芬从痛苦到挣扎再到无限热爱生命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面貌的音乐内容和情感上呈现出递进式的发展特征。
第一乐章为《暴风雨》的快板乐章,在处理音乐内容时着重表现戏剧性。乐章的开篇首先以简短的引子,直到小节第 21 节才正式进入主调,并在主题旋律的处理上加入了中低音和高音,为整首曲子的哀伤情绪奠定了基调。同时全作品在演奏速度及音色上的变化十分频繁与丰富,该种加工手法较好地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同时增强戏剧性的表达。第二乐章是以表现乐曲内容处理为主的慢板乐章《暴风雨》。贝多芬在设计这一乐章时,通过融入一定的浪漫主义手法,使得整个乐章的音色表现尤为纯净和自然,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第三乐章是《暴风雨》的小快板乐章,在音乐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意境性。贝多芬在处理这一乐章时,赋予了作品音乐织体更加丰富的表现形态,旋律的展开也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富有生机,呈现出了活泼奔放的音乐风格,展现了贝多芬那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
三、《暴风雨》的演奏处理
与创作人隔空交流的过程是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并且在演奏《暴风雨》的时候,想要在理解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奏,就需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充分理解贝多芬的情感状态。
(一)力度控制
在《暴风雨》的创作中,贝多芬充分融入了他的 Heroes 的音乐创作理念,为作品赋予了极强的音响力,在演奏强度的表现范围上,贝多芬做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因此,人们可以在谱子上看到 PP、P、Cresc、SF、DIM等多种力度运用的变化标记,而不同力度的标记也进一步强化了乐曲戏剧化的风格表现效果,同时丰富了乐曲的声音变化。
cresc(逐渐强)力度符号出现在第三乐章发展到第 19 小节时,后面的渐强与前面几个小节的弱强对比,表明暴风雨已至,短暂的静谧终将破灭,之后发展到第 23 小节,sf(突强)力度出现之后,很快又回到 p(弱)的力度,给人一种暴风雨猛然到来的冲击感,在 sf(突强)的力度出现以后,sf(突强),在 f(弱)的力量上,很快回到 p(弱的)的力度上来。因此,在演奏时为了更好表现出作品中暴风雨侵袭前的音乐意境,就需要演奏者充分熟悉乐谱中的力度符号,配合对贝多芬音乐情绪的理解,灵活控制力度的强弱变化。
(二)技巧处理
不同钢琴作品的创编手法不同,相对应弹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弹奏《暴风雨》时,要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境,熟练发挥出不同弹奏方法的表现效果。如在《暴风雨》第一乐章的连接部,贝多芬设计了三连音伴奏来暗示暴风雨即将来袭,营造出紧张且低沉的音乐氛围。在演奏处理这一部分时,就需要充分理解贝多芬的设计意图,运用连奏的方式来处理三连音,使得音乐的发展更加连贯且圆润,进而突出暴风雨即将到来的紧张感。
《暴风雨》第二乐章在音乐色彩表现上,相比于第一章而言会更加柔和明朗,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暴风雨过后的自然和生机。在弹奏方法的处理上,就要配合对第二乐章整体主题风格的把握,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在演奏第二乐章第 23-29 小节时,如谱例 2,乐谱上标记了需要运用跳奏来弹奏八分音符。但考虑到乐章整体明朗的音乐意境,在跳奏技巧的处理上可以选择用贴键跳奏的方法进行,手指脱键时间要短,高度要低,以营造出雨过天晴的明媚感。
(三)踏板处理
想要出色完成对《暴风雨》的演奏,合理的运用踏板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踏板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调整音响表现效果,更多的还会助力于营造良好音乐氛围,提高乐曲演奏的流动性。而在《暴风雨》的实践演奏中,想要充分发挥踏板的功能作用,就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变化,并带入一定的个人理解和思考。
如第一乐章的 95-98 小节部分,因为属于展开部的引入环节,所以贝多芬在处理每个小节内容时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加入了倚音。这一装饰音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音色前后的对比度,为听众们构建了一幅暴风雨前的池塘丽景。并且在踏板的处理上,弱音和延音踏板可以同时加入到第95-96 小节的部分,进一步延长音效的同时,营造出宁静感,给听者留下更多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以达到弱化音响效果的目的。而在第 97-98 小节部分,则可以只使用延音踏板,并控制踏板的松开速度,保证音效能够随着主题旋律的上升得到延伸。
(四)速度变化
作为贝多芬创作的一部极具抗争精神的作品,《暴风雨》的情感变化主要历经了第一乐章的悲壮,第二乐章的明朗,以及第三乐章的活泼,整体的情感发展不仅反映了贝多芬抗争命运的心路历程,还进一步展现了他那昂扬的精神状态。因此,在对作品演奏速度的控制上,需要对《暴风雨》所反应的感情主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与演奏实践相结合,对这一感情主题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第一乐章 1-6 小节,能更好地处理演奏速度。作为整个第一乐章的开篇,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宁静和紧张,一种风雨将至的感觉,同时也奠定了整个乐章在情感上的悲壮基调。所以在速度弹奏速度的处理上,可以结合乐曲情感内容的变化,在 1-2 小节的部分先将速度放慢,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为听者营造一种宁静的感觉;之后至 3-5 小节时,可以快板的速度演奏,并适当加入一定的渐进式处理,使乐曲演奏的力量感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紧凑的感觉,一种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之后的第六小节则属于柔板部分,可以适当延长速度的处理,让紧张感源源不断地被拉满。
参考文献
[1]朱敬文.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赏析[J].当代音乐,2015,000(003):P.127-128.
[2]孙绍强,赵颖,陈琳.浅谈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J].中国职工教育,2012,000(01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