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股权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的影响及路径优化
石学林
天津金岸重工有限公司
一、引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十四五” 数字经济规划》明确国企需以数字化转型创新管理,而传统股权管理依赖人工与分散系统,在设立、运营、变更、退出阶段均存在效率痛点,难以适配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究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与路径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2.1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国有企业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股权管理的业务流程、决策逻辑进行系统性重构的过程。其中,大数据可整合内外部多源股权数据(如标的企业财务、舆情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区块链凭借不可篡改特性保障股权信息追溯性;AI 通过算法模型实现数据深度分析。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方面:数据集成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流程自动化替代人工录入、线下审批等重复操作,决策智能化依托数据洞察为股权运作提供精准建议,助力管理模式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
2.2 股权全生命周期管理
股权全生命周期管理是覆盖国有企业股权从产生到终止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具体包含四个紧密衔接的阶段。设立阶段需完成标的企业筛选、多维度尽职调查(财务、法律、行业)、投资协议签订及工商登记审批;运营阶段聚焦参股企业动态监控(如经营业绩、核心指标波动)与股权收益核算(分红、资产增值);变更阶段涉及股权质押、转让、增资扩股等操作的合规审核与信息同步;退出阶段则需开展科学估值(结合市场行情、企业价值)与清算注销(资产处置、权益分配)。各阶段需协同联动,避免数据断层与流程脱节,保障股权管理连续性。
2.3 管理效率评价
从四个核心维度构建国有企业股权管理效率的评价体系:时间维度以各阶段流程耗时为衡量标准,如股权设立的尽调审批周期、退出阶段的估值清算时长,缩短耗时即提升效率;成本维度关注人力(如尽调人员投入)、技术(如系统建设)等资源消耗,降低无效投入为核心目标;决策维度考量数据支撑的有效性,如是否基于实时经营数据制定股权策略,数据越全面、及时,决策效率越高;风险维度以风险识别与应对速度为指标,如能否快速预警股权质押违约,响应速度直接影响风险损失控制效果。
三、数字化转型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3.1 设立阶段
在股权设立阶段,数字化转型通过 “大数据 + 区块链” 双技术赋能实现效率突破。大数据技术整合标的企业工商、财务、舆情等内外部多源数据,构建智能尽调模型,可自动筛选风险点(如未披露关联交易)、生成标准化尽调报告,将传统 2-3 个月的尽调周期压缩至 15 天内。区块链技术则打通多部门审批节点,将投资、风控、财务等审批流程上链,实现操作留痕与实时协同,审批周期从 45 天以上缩至 20 天,同时减少人工核验环节,人力成本降低 40% 。某省属国企应用后,股权设立全流程效率提升 35% ,成功抓住 2 个 Pre-IPO 投资窗口期。
3.2 运营阶段
运营阶段依托 “IoT+API+AI” 构建实时管控体系。通过 IoT 设备采集参股企业生产设备运行数据(如机床开机率),API 接口对接标的 ERP、CRM 系统获取营收、客户流失率等经营数据,实现数据小时级更新。AI 预警模型基于这些实时数据,对流动比率、营收增速等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可提前 1-3 个月识别业绩下滑、资金链紧张等风险。数字化仪表盘则将核心指标可视化呈现,支持管理层快速获取信息,决策响应速度提升 50‰ 如国家电网搭建的监控平台,覆盖 2000 余家参股企业,风险预警准确率达 92% ,2023 年提前干预 18 起潜在风险事件。
3.3 变更阶段
股权变更阶段以 “管理中台 +AI 估值” 破解协同与定价难题。股权管理中台整合投资、财务、法务部门数据,实现变更信息 “一次录入、多端共享”,避免人工传递导致的数据偏差,数据不一致率从传统 20% 以上降至 5% 以下。AI 估值模型则融合标的财务数据、行业对标参数(如市盈率、市净率)与市场动态,通过算法优化定价逻辑,将股权转让定价误差从 15% 缩小至 8% ,同时全程记录估值参数与计算过程,提升操作透明度。某央企应用后,股权质押、转让等变更流程耗时缩短 40% ,未再出现因定价争议导致的流程停滞。
3.4 退出阶段
退出阶段通过 “大数据优化估值 +AI 模拟决策” 提升收益与效率。大数据技术整合行业趋势(如政策导向、市场规模增速)、历史交易案例等数据,优化传统市盈率估值模型,纳入标的核心技术专利、订单储备等特色指标,提升估值精准度。AI 算法则模拟不同退出时机(如 3 个月内转让、6 个月后清算)的收益情况,输出最优方案。某央企应用后,股权退出收益率提升 12% ,如某新能源企业股权退出时,通过 AI 模拟选择 3 个月内转让,较计划清算多获收益2300 万元;同时退出周期缩短 25% ,从 4 个月压缩至 3 个月,减少资金占用成本。
四、数字化优化路径
4.1 技术赋能
技术赋能的核心是搭建 “基础层 - 应用层 - 安全层” 三层联动的一体化数字化平台。基础层以数据中台为核心,整合国企内部投资、财务、法务系统数据,及外部工商、税务、行业研究等第三方数据,通过 ETL 工具完成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解决 “信息孤岛” 问题。应用层聚焦股权全流程,开发智能尽调、实时监控、AI 估值等模块,如设立阶段的尽调模块可自动抓取标的数据生成报告,退出阶段的估值模块支持多维度参数调整。安全层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股权数据不可篡改存证,结合零信任架构设定分级访问权限,仅授权人员可查看敏感数据(如定价策略),同时定期开展漏洞扫描,保障国有股权数据安全合规。
4.2 流程重构
流程重构需针对股权各阶段实现 “自动化 - 智能化 - 数字化” 升级。设立阶段通过系统嵌入 OCR 识别与审批引擎,自动提取尽调文档关键信息,按预设规则推送审批节点,无需人工传递材料,审批异常时自动预警;运营阶段对接标的企业 IoT 设备与 API 接口,实时采集经营数据,AI 算法自动核算股权收益并生成月度报表,替代人工对账;变更 / 退出阶段搭建数字化操作界面,股权质押时系统自动核验合规性并生成协议,退出时通过 AI 模拟不同方案收益输出可视化决策对比图,减少人工主观判断,如某国企股权转让流程重构后,操作周期从 15 天缩至 7 天,误差率下降至 3% 。
4.3 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以跨部门专项小组为核心构建联动机制。小组由投资部牵头,成员涵盖财务、法务、IT、风控部门,明确各部门数据权责:投资部负责发起股权业务需求并提供项目基础数据,财务部审核权益核算数据,法务部把控合规性并提供法律文书,IT 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小组建立 “周例会 + 线上共享平台” 机制,每周同步数据对接进度与问题,线上平台实时更新股权业务数据(如尽调进展、审批状态),支持各部门随时查看与批注,避免信息滞后。某省属国企通过该机制,跨部门数据协同时间从 48 小时缩至 4 小时,业务沟通成本降低 50% 。
4.4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需从 “规范 + 人才” 双维度构建体系。一方面制定《股权数字化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标准(如标的企业数据需每月 5 日前更新)、系统操作流程(如股权变更需经三级审批)、风险防控要求(如数据泄露应急预案),同时配套《数据安全细则》,界定敏感数据范围与销毁流程。另一方面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分层级开展培训:对管理层培训数字化战略与平台核心功能,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对业务层开展实操培训,如 AI 估值模型参数设置、系统故障排查;对 IT 层进行技术进阶培训,聚焦大数据与区块链应用。同时将数字化应用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晋升倾斜,确保员工具备数字化操作与应用能力。
结语
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赋能、流程重构、组织协同与制度保障,可显著提升国有企业股权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效率:缩短设立与退出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决策精准度、强化风险控制能力,是国企深化股权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郭鸣民.数字化转型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经济,2025,(08):88-90.
[2]彭欣怡.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5,9(02):54-66.
[3]蒋媛.数字经济发展、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D].广西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