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背景下中学生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玉珠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禹村镇初级中学 山东泰安 271213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面临提质增效的新要求。本文提出了应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课堂评价,确保教学质量等有效策略,旨在提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中学生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该政策要求课堂教学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育人质量,这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重大挑战。生物学作为基础科学课程,其教学长期存在知识碎片化、实践环节薄弱、评价单一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双减”理念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所以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挖掘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关键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核心路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应该通过“关键问题”来整合课程内容,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促进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以问题链串联零散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此外,《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了以核心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融入科学史与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内化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以鲁科版生物六年级《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如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如何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生物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不断揭示生命的奥秘。在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公园或林地中进行生物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植物的高度、形态,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环境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的多数现象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可以立足学生以后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原型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培养。以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人体的呼吸》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切入,例如提出“婴儿出生时为何啼哭?若不啼哭医生为何拍打其脚底?”这类与呼吸启动机制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也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如询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气喘吁吁吗?”或者“为什么我们在紧张或是焦虑的时候会感到呼吸不畅?”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将呼吸系统的功能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呼吸道结构、肺泡气体交换等微观或动态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构建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播放鼻腔纤毛过滤、气管黏膜分泌黏液等动态模拟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生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例如,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PM2.5进入呼吸道的视频,展示鼻毛阻挡、黏液吸附等机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呼吸道如何清洁和湿润空气。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学科是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教师必须要注重实践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例如,在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微生物的主要类群》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实验作业——“酵母菌发酵实验”,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馒头制作并记录发酵条件(如温度、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既增强了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后教师开展课堂分享会,引导学生讨论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提问“面团膨胀速度为何会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呼吸方式与代谢产物的关系。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播放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或对比不同类群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差异,帮助学生构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认知框架。

四、做好课堂评价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过于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不能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评价活动。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评价。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后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以及他们在新知识学习上的进展。通过这一过程,教师能够识别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以便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这包括课堂观察法、座谈法、学生成绩分析法等。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表现;座谈法则可以收集学生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分析法则可以量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联系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些环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物核心素养,从而有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本文基于“双减”政策要求与生物学科特点,构建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证明,通过立足学科素养、问题情境创设、探究式学习开展及多元评价实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他们深度学习的发生。这种教学范式不仅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更在减轻学生机械记忆负担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碧英.“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探索[J].新教育,2023,(23):75-77.

[2]王正兵.“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3,(2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