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梁明利
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引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省沿黄地区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承载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关键议题。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连接数据与用户的桥梁,能够将复杂的文化资源信息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语言,增强公众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与参与。因此,对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
1.1 文化资源类型与特征
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省共梳理出 7042 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龙门石窟、殷墟、隋唐洛阳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郑州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大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拥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947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太极拳、二十四节气、唐三彩、汴绣等项目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时该地区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历史跨度大,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文化资源层层叠加,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序列;二是文化内涵深厚,许多文化资源与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三是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城市的文化资源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如郑州的商都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开封的宋文化等。
1.2 数字化保护进展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施重大考古项目等措施,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建成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 7 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形成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落;推动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出“黄河之礼·老家河南”非遗数字馆。然而,数字化保护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难度大、公众参与度不足等挑战。
2.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
2.1 清晰性与简洁性
文化资源数据复杂多元,涵盖历史、地理、艺术等多维度信息。过度装饰会分散用户注意力,增加认知负担。通过简化网格线、合并冗余图例等手段,去除视觉干扰元素,能让核心数据一目了然。以古建筑保护状态展示为例,仅保留关键结构标注,使用户迅速聚焦重点,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与准确性。
2.2 逻辑性与连贯性
逻辑性与连贯性是信息有效传达的保障。信息展示要契合用户认知规律,采用“总—分—总”结构或时间、空间顺序组织内容。以黄河非遗传承脉络展示为例,按“历史起源—地域分布—当代创新”的逻辑设计可视化流程,使用户能循序渐进地了解非遗发展全貌,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信息碎片化,增强用户对文化资源的整体认知与理解。
2.3 用户导向与交互性
不同用户对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异。专业研究者注重数据的深度与精度,普通游客更关注信息的趣味性与易获取性。因此,需根据用户背景设计差异化可视化方案。为研究者提供高精度三维模型与数据下载功能,满足其研究需求;为游客设计互动式 AR 导览,通过手势操作触发文物故事讲解,增强用户体验,使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用户群体。
2.4 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
数据是信息可视化的基础,其准确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在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中,要确保数据来源可靠,详细标注数据采集方法与误差范围,如在展示考古发现时,让用户清晰了解数据的可信度。同时,整合多源数据时,统一坐标系与时间标准,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信息混乱,为后续的分析与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5 文化适配性与创新性
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独特,可视化设计应充分尊重并体现黄河文化特色,避免机械套用通用模板。在色彩选择上,借鉴传统色彩体系,如青铜器的青绿色、唐三彩的黄绿白三色,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图形设计上,融入甲骨文、仰韶文化彩陶纹样等元素,赋予设计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使文化资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增强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3.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策略
3.1 多维度数据整合与可视化编码
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需注重多维度数据整合与编码。在空间维度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文物分布、非遗传承地等空间数据叠加至电子地图,运用热力图、聚类分析呈现文化资源密度与关联性,如设计“黄河文化资源密度图”辅助规划文旅线路;时间维度上,以时间轴结合动态效果(渐变、闪烁)展示文化资源演变,如“黄河文明演进时间轴”标注关键文化阶段并关联考古与历史事件;属性维度上,针对古建筑、非遗、考古遗址等不同类型资源,设计差异化模板,突出古建筑结构特征或非遗技艺流程,以实现精准可视化呈现。
3.2 交互式叙事设计
在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交互式叙事设计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策略。采用“概览—细节”分层信息展示模式,用户可通过缩放、点击等操作由整体到局部获取信息,如展示龙门石窟时,首屏呈现全景与核心数据,点击具体窟龛则展开三维模型与历史介绍。同时整合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模态信息,支持用户通过语音搜索、手势操作等交互方式获取内容。例如,设计“黄河非遗语音导览系统”,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查询非遗项目,系统自动播放相关视频与音频资料。
3.3 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在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中,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至关重要。借助三维重建与虚拟现实技术,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手段获取文物高精度三维数据,并依托 VR 技术打造虚拟漫游场景,如开发“二里头夏都遗址 VR 体验馆”,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风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文物病害、预测非遗传承风险,像利用图像识别检测壁画褪色程度以制定修复计划。另外区块链技术为数字文化资源(如三维模型、高清图片)生成唯一数字凭证,确保版权归属与数据安全。例如,将唐三彩数字模型上链,记录创作时间、修改记录与授权信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需兼顾技术实现与文化表达,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交互式叙事设计与技术融合创新,构建“数据—可视化—用户”的闭环系统。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信息可视化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的特色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设计策略,创新可视化形式,提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芳,唐淑芬.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J].嘉应文学,2024,(14):102-105.
[2]郭笑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4):155-157.
[3]李梦黎.黄河文化保护视域下河南省古建筑的数字化整理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05):53-57.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DJH-900)资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