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善用时机,“冷”“热”有序

作者

王冰瑜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

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谈话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如果谈话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良好的习惯养成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才能更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呢?笔者在查阅资料后结合自身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简短沟通,保持“热”度

在班额为 50 人的大班教学中,每天对于每个学生都进行长篇大论是不可能的。时间上不允许,学生也会感觉厌烦,“唐僧式”的说教方式早已过时,四两拨千斤的指导和安抚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孩子们渴望关注,而关注体现在一言一行上,只要让孩子们觉得你在一直“看着”他就可以了。在日常生活中给与一定的关心,可能只是三言两语的几句话,但是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班级有个学生患了过敏性荨麻疹,全身都异常的痒,学生本身的自律性不强,所以患病那段时间出现了各种问题,迟到、上课走神、作业完成度低、频繁的请假,都是以患病为借口,说无法集中注意力,实在学不下去,我向父母询问了他的病情,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严重,但是也确实会造成一定困扰,一直劝说他克服克服尽量不要耽误学习,但是他自己很娇惯自己。了解情况后,我买了一支自己以前患过敏性荨麻疹时用过的药膏,在他又一次找我请假的时候把药膏给了他,没有和他长篇大论,只是和他说:“老师以前在高中阶段也患过这个病,当时为了不耽误学习,总涂这个药膏短暂止痒,希望你涂完也能恢复状态,好好学习,今天的假还是给你,涂完药膏希望你明天能不请假。”然后就让他请假回家了,第二天家长给我打了电话,说孩子回家说从明天开始不请假了,老师那么忙还能帮我买药膏,痒能克服,尽量不耽误学习。那只药膏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效,只是一只发挥物理镇痛效果的冷敷凝胶,但是学生觉得我在关注他,也在警示他,不想辜负我的期望,所以就想要积极奋进一点,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日常进行简短沟通的最好时机其实无处不在,只要单独面对某个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问课外习题时讲完相应的习题多翻一下学生的课外练习册了解学生的自主刷题量;问午后训练习题时单独提一下学生的训练成绩和学生卷子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找老师请假时问一下病情和偏科课程的听课转态;看到学生去找别的科任老师问题的时候表扬一句最近表现不错,都看见你问题好几次了……学生要的其实很少,也很简单,只要知道老师在关注他,就会很开心。作为老师,多说一句话,多付出一点关心,就能让大部分同学感觉到爱与热,何乐而不为呢?

二、化零为整,有效升温

日常的关心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些有个性又固执己见的学生来说,几句话的关怀和刺激是不能达到效果的,他会认为老师唠叨又毫无作为。到了高中的高年级阶段,随着学生对于学校和班级的熟悉,学生会越发的“油滑”,了解了老师的脾性和底线后,就想要挑战底线,对很多规则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进而产生很多消极思想。认为老师的指令发出的不够清楚才导致自己的行动比别人缓慢,老师应该改正而不是自己应该反省;认为上课上自习按时进班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有一颗想学习的心就好;认为老师对于班级的管理太过吹毛求疵,别的班级的老师如何如何……这样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甚至看到老师经过都会躲开,自认为有一身“傲骨”和“高见”,会短暂的变成“愤青”,愤世嫉俗,沉醉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感动中无法自拔,由于自身的偏颇认识,其势必会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偏见,成绩势必会下滑。已经灌满水的水杯是无法继续加水的,对于这样的学生,只有在他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可能走进他的内心,日常谈话的有效性近乎为零。作为教师,我们要等待时机,等到他真的表现出无助迷茫时再和他进行有效的谈话,在考试后他成绩下滑脆弱的时候、在他一段时间都对某一科无能为力的时候,总之是在他明显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他可能会在你找别人谈话时紧紧的盯着你,也可能会在你进班级的时候显现出期望的表情,或者特意多次的从你身边走过,只有他愿意打开内心,我们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默默的观察他,寻找他的行为动机和逻辑惯性,为进行一次有效的个别谈话积累素材,打腹稿。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学生一般不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反而是平时在老师眼中没有什么大问题比较循规蹈矩的学生,老师平时对他们的放心,反而容易让他们“开小差”,一段时间会变得思想消极固执己见。

三、以退为进,“冷”静面对

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说孩子他听,我说孩子他一点也不听。”这句话要辩证的看待,一方面,它能反映出学生对于老师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为什么学生不爱听家长的话呢?笔者分析是因为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学生本身和家长太过熟悉亲近,权威性差;其二是家长和学生的谈话重复性较高,学生觉得厌烦和唠叨。如果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模式也贴近学生和家长的相处模式,那么老师的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也会显现出谈话的无效性和疲倦感。过犹不及,教师要掌握好和学生相处的尺度和距离,可以亲近,但是不要亲密,可以平易近人,但是不要打成一片。习惯了老师高度关注的学生,或严厉或温和的说教谈话他都已经适应,对于他们,最好的方式是冷处理。班级里的一个学生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初中老师,自身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由于小学和初中都在父母所在的学校就读,老师对于他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从小就在聚光灯下长大,他已经习惯了做人群中的焦点。进入高中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仍就很优异,也十分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也都能取得一定的名次,但是该生本身的问题也比较多,上课说话、上自习随意走动,打铃后才去接水上厕所等等,他的纪律意识十分淡薄,觉得别人必须遵守的纪律他可以不遵守,他可以有特权。同时他也不善于处理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每天昂着头,我行我素,目空一切。在和他谈了两次话感觉收效身微后,我在第二次谈话结束时和他说:在纪律面前没有人有特权,老师不会因为你学习成绩好又多才多艺就高看你一眼,如果你觉得你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老师的和学校的管理和帮助就能做好一切事情,那么老师也不会再对你有任何要求,也不会再对你进行任何管理,但是你也没有资格再做班委,做同学们的表率。然后我撤了他的副班长职务,长达一个月没有对他有任何多余的关注,在他单独问题时也是除了必要叙述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语,“冷处理”了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的行为有所改变,开始遵守纪律,上课准时回班、自习时安静学习,并且主动找我谈话说:“老师,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需要遵守一切正常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规则,我需要老师帮助,我没那么牛,老师请你继续关注我。”让学生褪去焦点光环,反而让学生能进行更好的反思和自我认知,以退为进,也是一种策略。

教学相长,在和学生不断的接触中我也在不断的反思和自我进步,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呢?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前进就会后退,想要进步,就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止步不前,要与时俱进,要不断的思考和内省,才能跟上学生的脚步,一直做一名“新”教师。

参考文献:

[1] 于爽. 解析 新时代 下高 中班 主任德 育工 作创新 举措 [J]. 智力,2023,(31):132-135.

[2] 彭 聪 . 高 中 班 主 任 师 生 关 系 的 困 境 与 突 破 [J]. 第 二 课 堂(D),2023,(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