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中草药主题的小学数学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杨艳玲

保定市前卫路小学百楼分校 河北省 071000

引言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变,强调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中草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种植、采收与加工过程蕴含丰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概念,天然契合数学学习需求。通过设置贴近儿童经验的任务,如测量药苗间距、绘制种植平面图、计算药材配比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工具,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此类课程不仅强化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传承,是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有效路径,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推广。

一、中草药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草药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素养的深度融合。其教育功能涵盖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维度,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认知层面,通过植物分类、生长周期与药用成分等知识学习,学生建构生物学与化学的初步概念;在情感层面,借助古籍文献与民间故事,激发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提升人文素养;在行为层面,结合种植实践与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劳动意识。融入中草药主题的学习活动可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约 25% ,文化理解力增强30% ,有效促进跨学科整合与全人发展。

二、数学课程在小学阶段强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现实需求

数学课程在小学阶段强调“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是落实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关键路径。这一需求源于学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认知发展阶段,需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空间结构与模式识别活动,培养其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小学阶段开展基于生活问题的数学实践,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约 30% ,数感与符号意识发展显著增强。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又贴近经验的任务,如测量、统计、比例运算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为高阶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中草药主题的小学数学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语文教育,植物生长周期记录与数据分析

语文教育在中草药主题学习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不仅承载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成为连接自然观察与文化理解的重要桥梁。通过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描述变化细节,学生将感性体验转化为规范文字,在真实语境中深化对语言工具的认知。这一过程使写作不再是孤立技能训练,而是融入科学探究与情感体验的学习实践,为跨学科融合提供生动的语言支撑,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世界、理性表达思想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认识质量单位》这一课为切入点,教师设计“中药采收称重”任务,引导学生在观察金银花、薄荷等药材生长过程的同时,用日记形式记录其重量变化,如初生嫩叶重约 5 克,成熟叶片达 12 克,逐步建立质量概念。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示范如何规范书写观察语句,再组织小组合作测量不同阶段药材的质量,使用天平进行精确称量,完成数据整理与比较分析。某班学生在记录中不仅准确描述“晒干后重量减少约一半”,还尝试用表格呈现数据趋势,体现对质量单位的实际理解。该活动将语文写作与数学测量融合,使抽象单位具象化,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表达与跨学科整合意识,实现语言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双向促进。

(二)劳动教育,种植面积规划、工具使用与劳动时间分配

劳动教育在中草药主题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思维与责任的培育。通过种植活动中的空间规划、工具操作与时间安排,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劳动场景,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单位意义与任务分配逻辑。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思考,培养统筹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劳动不再只是体力付出,而成为连接知识、生活与价值观的重要桥梁,为跨学科融合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例如,小学数学人教版《称重大挑战》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药园空间实际,合理划分地块,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计算知识设计种植方案,如将 10 平方米区域按比例分配给薄荷、金银花等不同药材;在工具使用环节,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小铲、量尺、电子秤等设备,明确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劳动时间分配则要求学生记录每项任务耗时,如翻土需 15 分钟,播种 8 分钟,形成时间管理意识。教学过程中强调安全规范与协作分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某班学生在规划中主动提出“按光照需求调整种植顺序”,并用称重数据验证不同药材的产量差异,体现数学思维与劳动技能的融合应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三)艺术教育,记录观察日志、绘制图谱与数据可视化表达

艺术教育在中草药主题学习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拓展了学生表达与感知的方式,更成为连接科学观察与数学理解的桥梁。通过记录观察日志、绘制植物图谱以及进行数据可视化表达,学生将抽象的分数概念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描绘的形象,在视觉呈现中深化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这一过程强调审美体验与逻辑思维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在动手绘图、分类整理与比例表达中自然习得数学知识,同时培养细致观察与创造性表达的能力。艺术不再是独立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入真实探究情境的学习载体,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丰富的情感支持与认知路径。例如,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几分之几》这一教学主,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薄荷叶形态时,用线条和色彩准确描绘叶脉分布,并将叶片划分为若干等份,理解“几分之几”的几何含义。随后组织学生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按比例绘制成图谱,标注每部分所占整体的比例关系,如一片叶子被均分为四份,其中两份为绿色,表示二分之一。教学过程中强调观察细致性与表达规范性,鼓励学生用图形语言解释分数意义。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主动提出“用颜色深浅表现叶片成熟度”,并将数据以扇形图形式呈现,体现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深化与艺术表达能力的提升,实现数学逻辑与视觉美感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总之,通过中草药主题将数学知识置于真实生活场景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抽象概念,提升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而非灌输,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实现数学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协同发展。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推动该类课程常态化、系统化落地,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目标的实现,让传统智慧在现代课堂中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吴骏,李杨杨,何艳春.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跨学科内容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4):65-68.

[2]吴秀婷.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3,(07):60 -62.

[3]张梅玉.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02):45-47.

[4]黄美荫.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22,(22):123-126.

[5]刘庆伟,周萍.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05):23-26+57.

课题信息:本文为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中草药跨学科实践课程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40407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