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研究
托尔洪·吾守尔
库车市墩阔坦镇中学
引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科素养的形成。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作业存在机械抄写、题量过多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既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也削弱了学习兴趣。“双减”政策的提出,为作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科学设计实现“减量不减质”。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作业效能,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本文结合实践与研究,对作业设计的不足进行剖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思路与路径。
一、当前义务教育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一)作业数量过多与负担沉重
在“双减”政策推行前,部分教师仍把作业数量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过度依赖“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学生每天完成的练习量超出合理范围,时间被大量消耗在重复性劳动中,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究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习兴趣下降,还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低下。部分学生甚至将作业流于形式,草率应付,作业的育人价值被明显削弱。
(二)作业内容同质化与缺乏层次
不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仍停留在课本习题的延伸与重复,缺乏多样化与差异化的安排。作业内容过于统一,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缺少自主选择的机会,导致个体差异被忽视。学优生难以通过作业获得进一步的思维挑战,而学困生则因难度过高或形式单一感到无所适从。作业缺少跨学科、探究性与实践性的任务设计,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这种“千篇一律”的作业模式,使得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割裂,无法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提质”要求。
(三)作业评价片面与反馈不足
在作业批改与评价环节,教师普遍依赖分数或对错判断来衡量学生表现,忽视了对思维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关注。反馈往往滞后或停留在表层,学生难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更缺乏改进方向。部分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反馈方式过于简单化,学生逐渐对作业评价失去期待感,甚至认为作业只是一种任务而非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削弱了作业对学习习惯养成、思维方式培养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也限制了“双减”政策下作业的真正价值[1]。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的总体思路
(一)目标导向下的科学定位
作业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明确不同作业所承担的功能。既要保证基础性任务的落实,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核心知识点,又 阶任务促进方法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目标设定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学优生 供挑战性较高的探究任务,为学困生安排循序渐进的巩固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适的目标中获得发展,从而实现“减量提质”的真正落地。
(二)内容选择上的综合与关联
在作业内容的安排上,应避免孤立重复的机械训练,更要体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设计任务,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例如,数学运算可以与购物清单结合,化学知识可以与食品安全检测挂钩,语文阅读可以延伸至社区调研或家庭采访。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迁移和能力整合中形成整体化的学习视角。
(三)形式创新中的多样与趣味
“双减”政策强调作业的高效与优质,要求教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作业不应局限于书面练习,还应包括探究型、合作型和项目化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设计、情境表演、微课制作、社会调查、研究性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和创造性表达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应结合学情灵活选择作业形式,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2]。
三、作业优化的具体策略与路径(一)分层化作业任务的构建
作业分层是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与兴趣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匹配的学习支架。基础层任务应以核心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学困生巩固重点内容;中层任务可以突出知识方法的迁移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高层任务则可以结合探究与创新,鼓励学生在开放性问题、跨学科课题或项目研究中提出独立见解。这样的任务分层不仅能避免“统一布置、一刀切”的弊端,还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适宜的挑战中实现成长,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情境化作业活动的开发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入真实生活场景与跨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途径。家庭实验、社区观察、自然现象记录等任务,能够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体验感与实践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记录家庭节能措施来学习物理与化学知识,或通过社区垃圾分类调查了解生物与环境科学的联系。这样的作业能够突破单一的书面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理解,形成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情境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作业的趣味性,还拓展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多元化作业评价的落实
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应摆脱单一分数导向,采用更具发展性的多元方式。评价应覆盖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积累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小组互评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并通过阶段性总结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与反思学习方法。及时而具体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明确优势与不足,逐步实现自我调整与改进。这样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能力发展与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3]。
结语
“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改革是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科学定位、优化内容与创新形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业负担,提升作业的教育价值。分层任务、情境设计和多元评价等策略,为作业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未来应在政策支持、教师培训与家校协同中不断深化作业优化的实践探索,让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作业改革不仅是数量和形式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施路径的再造。只有将课程目标、学科特点与学生差异紧密结合,形成科学化、个性化、系统化的作业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推动义务教育走向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志宏. 义务教育作业设计的现状与改进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3, 11(9): 44-47.
[2] 陈慧敏. “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多样化探索[J]. 基础教育参考, 2024, 22(3): 59-62.
[3] 周建国. 分层作业与多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 2023, 42(7):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