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蒋晓
泰国博仁大学,泰国曼谷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还影响其长期职业发展与满意度。高就业能力的个体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适应变化与挑战,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因此,提升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中的重点群体——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国家就业战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4 年预计达1179 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显著增加。民办高校因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相对不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面临更多挑战。山东省作为人口和教育大省,民办高校数量多、类型丰富,学生群体来源多元,既有广阔的就业机会,也面临激烈竞争,具有代表性与研究价值。
综上,探讨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揭示核心变量间的关系,还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与政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
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涯适应力作为应对职业挑战与优化职业规划的重要能力,逐渐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本研究旨在:
分析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性别与年级等背景变量下生涯适应力与就业能力的差异;
探讨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作用机制,为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生涯适应力在促进就业能力中的关键作用,丰富了职业建构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 。以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研究结果为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理论框架及推动教育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4]。
1.4.2 实践意义
本研究为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通过确立生涯适应力在就业竞争力提升中的核心地位,高校可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模拟面试与实战训练等项目,强化学生职业适应与规划能力 。
二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高等教育功能理论
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院校在内部系统与社会互动中体现的能力与效用,包括个体社会化与人才选拔两大核心功能[5]。本研究将生涯适应力视为高等教育的内功能,通过职业认知与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就业准备;将就业能力视为外功能,即教育成果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的体现。
2.1.2 能力结构理论
能力是由多种心理特质构成的复杂系统,其结构体现为各类能力的有序组合的能力因素理论认为,能力由多个独立成分构成的二因素理论则将能力划分为先天遗传形成的一般因素和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特殊因素[6]。2.2 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高生涯适应力有助于个体应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提升职业匹配度与就业成功率[7]。高生涯关注促使个体具备清晰方向与行动力;高生涯好奇使其保持开 放与 高生涯控制则强化计划性与自我管理能力(买盼盼, 2017)。因此,高生涯适应力的学生通常在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职业规划及情绪调节等方面表现优异,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竞争力。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问卷由生涯适应力量表和就业能力量表组成。
3.2 研究对象与抽样
研究对象为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线上方式发放问卷。预测试发放 130 份,正式调查计划发放 500β 。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性别与年级差异明显:男性就业能力高于女性,大四学生高于大三,大一学生相对较低。这表明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有助于整体就业能力的增强,同时不同群体在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差异化需求,需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与教育干预。
4.2 研究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既有研究[8]的结论一致,即具备较高生涯适应力的个体在职业规划、环境变化应对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表现更优,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期望、就业取向及自我效能感差异有关[9]。男性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挑战性和竞争性岗位,且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外向性与自信心,而女性可能更注重岗位稳定性与环境适配性,导致整体就业能力得分略低。
在年级差异方面,大四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高于大三和大一学生,说明随着学习阶段推进和实践经验积累,学生在职业认知、技能掌握及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均有提升。
基于上述结果,高校在就业能力培养中应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策略:
1.提升整体生涯适应力:在课程体系中引入生涯规划、职业体验及情境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2.关注性别差异:为女性学生提供更多技能实践与自信心培养机会,如面试训练、领导力工作坊等,缩小性别差距。
综上,生涯适应力不仅直接提升就业能力,还在不同性别与年级群体中呈现差异化作用,高校应结合学生特征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vickas M L. Life esign: aradigm for career ntervention in 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2012, 90(1): 13-19.
[2] Dacre Pool L, Sewell P.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 Education + Training, 2014, 56(4): 303-314.
[3] 胡家凡. 生涯适应力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22(5): 45-5
[4] 张玉琴, 成利新. 高校生涯适应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及培养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28):23-26.
[5] 静鑫凡, 王乃弋.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2): 78-84.
[6] Durkheim E. Moral Education[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7] Knight P T, Yorke M. Learning, curriculum and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tledgeFalmer, 2004.
[8] 田静. 生涯适应力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17(3): 65-70.
[9] 梁书静, 等.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分析[J]. 高教探索, 2012(4):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