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效果观察

作者

王郁菲

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 750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脑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估量表的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改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结论: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水分补充,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探索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相对于传统康复训练的优越性。我们期望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康复治疗方案,以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全面康复,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抽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48例脑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处理后,每组共有24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5至55岁之间,经过对年龄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得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3±1.93)岁。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4至57岁之间,经过相似的计算过程,得出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2±1.94)岁。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间基线具有可比性(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基础。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被分配至接受一套全面升级的个性化标准吞咽康复训练计划。此计划不仅囊括了传统的口腔运动训练——如引导患者灵活移动舌头前后左右、练习唇部紧密闭合与充分张开,以及下颌的上下活动,旨在全方位强化口腔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包含了吞咽技巧训练,通过教授患者采用正确的头部前倾、颈部轻微弯曲等姿势,结合不同质地与粘稠度的食物进行练习,有效减少误吸风险,并显著提升吞咽功能的适应性和效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特别融入了冷刺激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实施冷刺激疗法前,需准备好圆头不锈钢筷子、不锈钢长柄小勺、碎冰块、水及杯子等物品,并确保所有工具干净无菌,冰块大小适中。具体操作时,将碎冰块与水混合放入杯中,利用冰镇后的小勺或棉棒(亦可选用圆头不锈钢筷子,视患者接受度而定)对面颊、口唇周围皮肤及口腔内双颊、舌面进行适度冷刺激,以此提升口腔肌肉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最后,在康复治疗师的严格监督下,患者将循序渐进地进行进食训练,从软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根据患者的吞咽反应及进食后状态适时调整训练策略及冷刺激疗法的应用强度与时间,旨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1.2.2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在参与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之余,还额外接受了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的治疗。治疗流程始于专业治疗师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全面评估,以确定个性化治疗目标和电极配置方案。随后,根据评估结果,精选适宜的电极类型(蝶型、球状、板状等)与治疗模式。治疗中,特制电极被精确贴附于患者颈部及面部相关肌肉群,确保电流传导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接着,开启电刺激仪,依据患者的耐受力与即时疗效,细致调节电流强度与频率,利用低频脉冲电流激活并强化吞咽相关肌群,加速肌肉功能恢复与重塑[3]。与此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吞咽训练,如吞咽口水、尝试小口饮水等,以协同增强治疗效果。治疗师全程密切监控患者反应,灵活调整训练难度与强度,确保治疗方案的适宜性与高效性。通过这一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得以在更加全面与个性化的治疗体验中,显著提升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显著提高,相较于对照组,其改善幅度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同时,观察组在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作为该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制约了其生活质量,包括饮食自由、社交活动乃至心理健康等方面。传统的吞咽康复训练方法,尽管能够为部分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吞咽功能改善,但其疗效往往受限于个体差异、疾病严重程度及康复周期的长短,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鉴于这一现状,本研究深入探索了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对比观察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与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吞咽功能的恢复上展现出了更为显著和快速的进步。这一发现揭示了电刺激治疗在直接作用于吞咽相关肌肉群时,能够通过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与重塑,以及潜在的神经重塑机制,有效地加速吞咽功能的康复进程[4]。

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提升,不仅超越了对照组的改善幅度,还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在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反映了电刺激治疗在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方面的积极作用[5]。同时,患者满意度评分的显著提升,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该治疗方法在提升患者整体康复体验、增强治疗依从性方面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还进一步证实了吞咽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在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一发现对于优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管绿林,管琼,彭聪,等.优质营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3,27(12):208-211.

[2]李丽英,刘超蕾,柏平,等.高氏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06):411-412.

[3]罗东霞,彭锋,李风花.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3):3624-3627.

[4]周云霞,刘海燕.清单式卒中吞咽障碍评估训练联合阶梯分段式饮食指导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40(34):103-105.

[5]贺会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3,37(1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