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史育德 用史明志

作者

祁旆钰

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初级中学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引言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历史学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载体,不仅肩负知识传授的职责,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使命。在此背景下,依托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助力学生建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既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亦对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意义深远。

1 研读教材文本,明确德育目标。初中历史

教材涵盖了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广泛内容,包括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等。中国史部分详细记载了中国每个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并对中华民族发展脉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明确育人目标,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导向。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教学中,笔者将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者通过展示秦代和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治理等诸多层面的兴盛状况,引导学生了解秦朝大一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飞跃性发展,使我国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并有效对抗外敌入侵,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此基础上,学生增进了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2.1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德行

历史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情境,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入思考其德行及现实意义。例如: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将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和思想追求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如介绍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时,可以利用历史图片、动画或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清末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国家危机四伏的局势,引导其思考孙中山为何选择以革命的方式实现救国理想。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辛亥革命的纪录片片段或微电影,展示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的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他坚持不懈、勇于担当的品格。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在线辩论或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从孙中山的视角分析他所面对的困境及抉择。如此,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孙中山的革命精神,还能在对比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2 讲述故事传递文化,感悟历史树立自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教师借助历史故事的情感感染力,将抽象历史事件与人物具象化,使学生在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中深化历史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民族大义等文化内核,经教师解析后,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激发其对历史的探究兴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初中历史重要章节时,教师可围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叙事展开教学。通过深入剖析秦始皇借助军事谋略、政治架构与文化整合完成中国历史首次大一统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统一背后的文明意义。当教师解析“横扫六国”的军事谋略及统一度量衡、车轨等标准化举措时,学生常为古代治理智慧所震撼。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字、货币、律法的统一及长城、兵马俑等工程建设的历史价值,让学生在总结中发现: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了秦朝政治军事的强盛,更体现了文化整合与科技进步的超前意识。配合历史纪录片片段、考古插图等多媒体资料,学生能从视听层面立体感知历史场景,深入理解“书同文、车同轨”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奠基作用。在探讨这段历史时,学生往往会为秦始皇开创性的文化统合思想所触动,在认知秦朝制度创新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底蕴。这种教学实践既传递了历史知识,更让学生在感受文明成就的过程中,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的自然培育。

2.3 深化问题探究,感悟家国情怀

问题探究法以启发性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价值内涵。教师可围绕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感悟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比如本课围绕民族交融这个核心知识,设计如下问题: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这些改革措施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对后世有何影响?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现象仍能看到历史上民族交融的痕迹?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民族观?如何传承和维护民族团结?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民族交融的特点,发现文化传承的脉络,逐步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自然生发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

2.4 创新教学方法,兼顾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兼顾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自行完成相关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除此之外,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还可采取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

2.5 开展丰富实践活动,深化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也是深化学生家国情怀认知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历史的厚重,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教育价值,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6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历史思维和方法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因果分析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通过这些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结语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历史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挖掘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的资源,让历史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易剑龙.“互联网 + ”视域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与落实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4,26(06):233-235.

[2]黄淑娟.“互联网 + ”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26(16):239-241.

[3]常小琴.“互联网 + ”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26(08):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