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驱动下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重构研究
王菲菲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
当前设计产业向跨界融合方向快速演进,对人才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虽实现“宽口径”入口,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专业分流机制僵化等问题,导致人才输出质量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亟需引入科学理念对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革新。
一、OBE 理念与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的契合性分析
OBE 理念以“成果导向”为核心,强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教学环节,注重人才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则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培养原则,旨在打破专业壁垒,为学生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培养适应行业跨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二者在核心诉求上高度契合。从培养方向看,OBE 理念要求以行业需求定目标,而大类招生的“宽口径”特性恰好为对接多领域设计需求提供了空间,可避免单一专业培养的局限性;从资源利用看,OBE 理念倡导整合多方教学资源,大类招生模式下的课程共享、师资统筹等机制,能更高效地支撑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从能力塑造看,OBE 理念注重学生创新、实践等核心能力培养,大类招生通过前期通识教育与后期专业分流的结合,可更好地实现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递进式培养,为达成 OBE 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成果奠定基础。
二、当前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问题
当前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在培养目标上,多沿用传统单一专业定位,未结合大类招生“宽口径”特点与行业跨界需求设定分层目标,导致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方面,通识课与专业课衔接松散,缺乏基于设计学科逻辑的整合设计,且实践课程占比低,难以支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专业分流机制也存在不足,多依赖成绩划分,未充分考虑学生兴趣与行业适配性,同时分流后缺乏针对性的后续培养调整,易造成学生专业认同低、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OBE 理念驱动下的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重构路径
3.1 明确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明确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以 OBE 理念为核心,紧密对接设计产业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首先,通过组建校企专家委员会,调研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细分领域的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创新设计、软件应用、跨学科协作等核心能力指标,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培养成果,如“能独立完成商业品牌设计项目”“具备跨专业设计方案整合能力”等。其次,构建分层目标体系:基础层聚焦大类通识能力,设定“掌握设计史论与基础软件操作”等目标;专业层结合分流方向,为不同专业设定差异化目标,如环境设计方向强调“具备空间方案落地与施工协调能力”;发展层则着眼长期职业发展,设定“能跟踪设计前沿技术并开展创新实践”等目标。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根据行业技术变革与人才需求变化,修订目标体系内容,确保培养目标始终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3.2 构建 OBE 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模块化教学设计
构建 OBE 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模块化教学设计,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实现课程与能力成果的精准对应。课程体系搭建采用“反向设计”逻辑,围绕创新设计、软件应用等核心能力,梳理出“通识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拓展”三大课程模块:通识基础模块融入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课程,夯实大类学生基础认知;专业核心模块按分流方向差异化设置,如视觉传达方向开设品牌设计、UI/UX 设计课程,环境设计方向开设空间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匹配专业能力目标;实践拓展模块引入项目式课程,如“商业设计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从方案构思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设计。同时,推行模块化教学,将每类课程拆解为若干独立教学单元,如软件应用模块拆分为 PS 基础、AI 矢量设计等子单元,支持学生根据能力短板灵活选课。此外,建立课程质量监测机制,通过行业专家评课、学生成果反馈,定期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块,保障课程体系始终服务于培养目标达成。
3.3 优化招生与专业分流机制
优化招生与专业分流机制需围绕 OBE 理念下“精准匹配需求、激发学生潜力”的目标展开。招生环节可创新选拔模式,除高考成绩外,增设设计素养测试与创意作品提交环节,如要求考生提交手绘设计稿或创意方案,结合面试考察其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筛选出更适配设计类专业学习的生源;同时,在招生宣传中明确大类培养路径与各专业分流方向的行业定位,帮助考生建立清晰认知。专业分流阶段需打破单一成绩导向,构建“成绩+兴趣+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参考学生大类学习期间的专业基础课成绩,结合设计兴趣测评结果(如通过问卷调研学生对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方向的偏好),增设能力考核环节(如设计主题创作、软件操作测试),综合判定学生适配的专业方向;分流后建立“导师制”跟踪机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允许学生在分流后一学期内,根据学习体验申请调整专业方向,确保分流结果既符合学科培养规律,又契合学生发展需求与行业人才标准。
3.4 强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需以 OBE 理念下“成果导向、实践育人”为核心,构建深度联动的合作体系。一方面,联合区域内优质设计企业、行业协会成立“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联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真实项目(如品牌视觉升级、商业空间设计)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行业前沿需求;另一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企业设计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项目,企业导师侧重实操技能与行业规范教学,校内导师侧重理论基础与创新思维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此外,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建设模拟设计工作室,配置与企业同步的软硬件设备,在校外设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分阶段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同时建立实训考核机制,将企业实践成果纳入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确保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与职业竞争力,达成 OBE 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3.5 提升师资队伍的 OBE 理念认知与实践能力
提升师资队伍的 OBE 理念认知与实践能力,需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先通过专题培训、行业专家讲座,讲解 OBE 理念核心逻辑与设计类专业应用案例,帮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再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如跟随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项目,掌握“成果导向”的教学方法;还可开展 OBE教学改革试点,鼓励教师重构课程教案,将能力目标融入教学环节,并通过教学研讨会分享经验。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将 OBE 教学实践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促使教师深化理念认知、提升实践能力,为设计类专业大类培养模式重构提供师资支撑。
结语
本文围绕 OBE 理念驱动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重构展开研究,指出当前模式在目标、课程、分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明确成果导向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优化招生分流、强化产教融合、提升师资能力的重构路径。这些路径可有效破解现有培养痛点,推动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为高校设计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也为同类学科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薛芳芳,邓越萍,史明,等.基于 OBE 理念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2):240-242+247.
[2]井菲,王霞,刘春丽.浅析基于 OBE 教育理念下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上海轻工业,2025,(04):240-242.
[3] 周 卫 平 . 基 于 OBE 理 念 的 商 业 空 间 设 计 课 程 项 目 式 教 学 研 究 [J]. 美 术 教 育 研究,2025,(14):121-123.
作者简介
王菲菲,(1989.10)女,汉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