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数据异常识别与预警模型研究
刘新昱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5
1、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现状与挑战
1.1 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技术现状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逐渐复杂化,坝体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传统的坝体位移监测技术主要依赖地面监测方法,包括全站仪、水平仪和水准仪等设备。地面监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直观性,尤其适用于较小范围的坝体监测。然而,这些方法受限于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操作环境,且通常只能覆盖有限的区域,无法对整个坝体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近年来,GPS 监测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坝体位移监测,其精准度和全天候的监测能力使其成为新的主流技术。与传统地面监测相比,GPS 技术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能够实现对坝体全局性的实时监测,尤其是在大型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遥感技术的引入,也为坝体位移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对坝体进行拍摄,借助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监测,特别适用于不易接近的地形。然而,遥感技术的精度相较于地面监测仍然有所不足,且数据获取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1.2 坝体位移监测中的数据问题与挑战
在坝体位移的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复杂性和质量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分析和决策的关键因素。首先,监测数据往往呈现出高维度、非线性以及动态变化的特点,尤其在多源数据融合时,数据维度的急剧增加给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其次,数据的不完整性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监测点的设备故障、传输异常或环境干扰常导致数据丢失或无法获取,进而影响整体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监测数据通常伴随噪声或其他人为因素,这些干扰数据不仅影响数据的清洗和分析,还可能导致对真实位移的误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识别这些噪声与真实异常之间的差异,成为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尤其在处理海量监测数据时,如何实时、有效地进行异常数据识别和预警,仍然是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坝体监测中的难点之一。
2、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数据异常识别方法
2.1 异常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坝体位移监测数据的异常识别通常涉及多种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最早应用于异常检测的技术之一,通过设定合理的统计模型,分析监测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而识别超出正常范围的位移数据。尽管统计方法计算简便,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其识别精度和灵活性较为有限。近年来,机器学习方法逐渐成为数据异常识别的主流技术。利用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训练模型识别正常和异常的数据模式,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同时,非监督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缺乏标注数据的场合,能通过数据的内在结构进行异常识别。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前沿技术,特别是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中,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特别是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能够处理时间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提供更加精准的异常识别。尽管深度学习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精度,但其计算复杂度高、训练时间长,且对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选择。
2.2 现有数据异常识别技术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应用
现有的异常识别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中的应用已有一定进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异常检测的效率和精度。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异常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坝体位移数据的异常监测,能够有效识别复杂的非线性数据模式。然而,这些方法在面对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时,依然面临着较高的计算压力和时间延迟问题。此外,现有技术在处理多源数据融合时,仍存在一定的适配性问题。坝体位移监测往往需要综合多种监测数据源,如GPS、遥感影像和传感器数据等,不同数据源之间的融合和匹配过程,可能导致信息丢失或误差传播。尽管如此,机器学习技术在处理部分数据时展现出了较好的鲁棒性,并在多个实际案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然而,由于实际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有技术仍难以做到全面适应每一种监测环境。
3、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数据预警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3.1 预警模型的基本构建方法与框架
在坝体位移监测中,预警模型的构建以数据收集为基础,首先需要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高质量。数据的收集过程通常包括从多个监测设备中采集位移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心数据库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数据分析与特征提取是构建预警模型的关键步骤。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提取出影响坝体稳定性的关键特征,这些特征可为预警模型的训练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大数据的预警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处理实时数据时,能够有效提高预警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模型是构建预警系统的核心环节,常见的模型有决策树、神经网络以及集成学习等,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征进行优化调整。
3.2 预警模型优化策略与提升方法
为提升预警模型的性能,多种优化策略已被提出。首先,特征选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数据维度,剔除冗余信息,增强模型的训练效率和预测准确度。在多源数据融合的过程中,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将来自不同监测设备的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此外,模型融合技术也在预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结合多个子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与稳定性。智能化方法的引入为预警模型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方法的应用,提升了模型在复杂情况下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实时性在坝体位移监测中尤为关键,优化模型的计算效率,确保快速响应,也是预警模型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坝体位移监测与预警模型的研究,为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现有的坝体位移监测技术已逐步从传统的地面监测向智能化、实时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异常识别精度与预警响应的实时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的复杂性、设备的适配性以及实时性的要求依然是制约预警模型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提高模型的适应性与稳定性。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化、自动化的预警系统将成为保障坝体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的同时,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依据,进一步提升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花胜强,郑慧娟,陈意,等.基于承前序列的坝体位移异常值在线检测方法[J].水力发电,2021,47(12):102-105.
[2] 花胜强,郑慧娟,陈意,等.基于承前序列的坝体位移异常值在线检测方法[J].水力发电,2021,47(12):102-105.
[3] 王昕宇,杨鹏,戴健非.基于RFE-RF-XGBoost 的坝体位移预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02):60-66.
[4] 欧阳伟,李文建.基于GPS 的尾矿库坝体位移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31(04):51-55.
[5] 高峰,才庆欣,章西林,等.基于观音阁水库引张线监测的坝体位移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