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作者

张文健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北 235025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三全育人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最后提出改进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旨在有效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全育人;经管类专业;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全育人与思政教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学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思政教学通过对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学术成就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三全育人与思政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三全育人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广阔空间,而思政教学则是三全育人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实践探索,可以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1.选取思政材料的多渠道性。

经管类课程思政能够多渠道选取思政材料,包括政策制度类、实践经验类和文化理论类。其中,实践经验类材料最为常用,特别是现实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生动了解理论的具体运用。同时,政策制度类文件如领导人讲话、政策规划等也能被广泛引入课堂,以增进学生对现实国情的了解。

2.思政元素挖掘的广泛性。

经管类课程思政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较为广泛,涵盖理想信念、多元能力、专业素质、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占比最高。

3.重视道德与品质的培养。

在思政元素中,道德与品质的培养被特别重视。经管类专业课程通过融入职业道德、诚信服务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4.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思政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开发微课和短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改进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议

1.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校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其次,在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应贯穿始终。从课程导入到知识讲解,再到案例分析、讨论和作业布置,都应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课程导入时,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社会热点或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知识讲解时,可以结合思政元素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业布置时,可以设计一些与思政相关的题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思政学习。

2.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深入剖析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在“个体心理与行为”章节中,可列举张桂梅的事迹,帮助学生感悟积极心理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开发学生勇敢、奋发向上、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职业精神。在“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章节中, 可选取华为的案例,华为建立了以华为大学为主体的培训体系,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设备和优美培训环境于一体,拥有千余名专、兼职教师和能同时容纳3000名学员的培训基地。任正非认为,人力资本的增值主要依赖于有组织的学习,而非简单的炒作或听课。他鼓励员工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被灌输者。通过分析华为组织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持续推动组织创新的做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3.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此外,视频教学、课堂翻转、课程作业和讲坛等形式也可以作为思政融入的有效手段。例如,利用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向学生推送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个体、群体及组织管理,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演讲。

4.加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

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⑵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其文化、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鲜活素材,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和说服力。校企双方可以共同打造思政教育平台,如建立思政教育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思政教育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的机会,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5.推进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融合、多元文化融合

⑴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将思政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跨学科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⑵构建综合育人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包括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内的综合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例如,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领略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注重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思政教学应及时、准确地反映时代要求,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思政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制定思政教学方案,注重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思政教学。

四、提高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师队伍、科研申请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确保课程思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各部门应明确各自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同联动,确保思政教学的改革和各类课程紧密结合。

2.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思政教育融入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通过定期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3.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思政教学融入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思政教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融入。

张文健,1976年6月8日,女,汉,安徽淮北,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组织行为管理 工作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